《文汇报》标题的“性格”特征

时间:2022-09-04 01:12:14

《文汇报》标题的“性格”特征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性格特征,它表现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我们常常面对的报纸有没有“性格”呢?我的回答是:“有。”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那份报纸怎么样?”“它很严谨”,或者“它很活泼”。这既是读者的评价也是在说报纸的“性格”。

那么,报纸的“性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不管报纸“性格”的指向是版面编排还是编辑方针,其外在行为和内在态度最后都集中在了标题上,也就是说标题的“性格”集中代表了报纸的“性格”。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媒体对新闻处理的态度和行为最为重要的体现,因此,一定时期媒体标题的共性的特色也就是这一媒体标题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性格”,它的“喜怒哀乐”表现为标题语言――它蕴涵了媒体对新闻事件叙述或评价的态度和行为。

《文汇报》的“性格”由其新闻标题的“性格”映射,知道了其新闻标题的“性格”特征也就知道了《文汇报》的“性格”特征。

为了分析《文汇报》的“性格”,我们选择2002年2月至10月的报纸作了随机抽样调查,在30个抽取的样本中选择了个性化色彩较浓的标题作语言文本分析,由此,我们总结出了《文汇报》一个时期的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并由此来推断《文汇报》标题的态度、行为的特征――即“性格”的。

为了便于操作,我对《文汇报》标题的“性格”做了简单的归纳整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自信、乐观型

作为一个自信、乐观型的人的性格特点是: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与成功机遇,愉快的性情令自己和他人相信任何事都会好转。《文汇报》的许多标题传达给读者的正是这种性格魅力。

“洋规划”盯上浦东住宅(主题) 2002年9月21日5版

“洋协会”纷纷抢滩上海(主题) 2002年10月15日9版

在这两个标题中,一个“盯”、一个“抢”字显示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喜好和急切占有的欲望,当它们连接的又是“洋规划”、“洋协会”和上海时,上海的魅力尽显无遗,这种客体的主体化表达是一种自信的情怀。

作为标题,自信的特征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能力上,一件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传达给读者就是自信。比如: 方便!卫生!(主题) 杭城公厕免费开放首日见闻(副题) 2002年5月2日2版

二、坦率、直爽型

这样的一个说话者通常会毫无保留地直陈其事,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喜好,这也符合新闻语言简洁明了的特征。试看下面两则2002年9月4日的标题:

《文汇报》

避强就弱 不敌希腊(引题)

中国女排输得不爽(主题)

《解放日报》 中国女排0比3负于希腊(引题)’

复赛中如愿避开强敌(主题)

中国女排在世锦赛上的让球风波引起全球关注,《文汇报》就事论事,用“不爽”二字表明态度,立场鲜明。

《文汇报》标题的坦率、直爽还表现在口语的直接引用上:

姚明昨晨在北京露出灿烂笑容(引题)

“嗨!休斯顿,我来了”(主题) 2002年6月28日5版

在真实、公正的事实基础上,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突破了只叙不评的,而且更符合人的日常交流的状况。

三、幽默、风趣型

在《文汇报》里,这种令人会意一笑又能领悟其含义的标题俯拾皆是。

上海职校毕业生“适销对路”(主题)

近年来就业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副题) 2002年6月12日2版

日偏食雾中赴约 2002年6月12日2版

就业与“适销对路”、日偏食出现与“赴约”一个个脱口而出,就像生活中一位风趣的朋友在和你谈话,有趣而意味深长,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传神感。这就是作为性格特征的幽默与风趣。

四、果断、沉稳型

具有这种特征的标题显示的是“快速的判断能力,遇事不忙不乱,做事井井有条的理性。”试看下列标题:

申城各方专家订下“军令状”(引题)

一年制服水葫芦(主题) 2002年7月18日5版

以上的标题中,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决心通过“军令状”、“制服”的寓意传达给读者,使得媒体的公信力彰显于阳光之下。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汇报》标题“性格”的大致轮廓:自信乐观、坦率直爽、幽默风趣、果断沉稳。标题的性格既积极又外向,它能带给人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又能把这种引导很好地阐述给读者,并感染读者。

文章的开头我们讨论过标题性格与报纸“性格”子集与集性质的关系,所以《文汇报》的“性格”也已经十分清晰。它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直爽开朗,遇事果断沉稳却不失风趣,写到这里,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呼之欲出,它就是《文汇报》拟人化的形象――这是与《文汇报》的目标读者形象对等的一个人物。这个“它”,依托上海东方国际大都市――经济欣欣向荣、政治稳定和谐的时代背景;头脑清晰,敢作敢为,乐于助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正,总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做事井然有序,说话幽默风趣。“它”就像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让大家信赖的“意见领袖”一样,人们总是喜欢从“它”那里得到生活发展的信息和信心。

上一篇:小策划带来大影响 下一篇:虚假新闻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