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写作素材的积累和使用

时间:2022-09-04 07:45:14

小议写作素材的积累和使用

这里所说的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写议论文时,为了很好的说理就需要丰富的素材,对素材加以整合,使之成为典型的论据。通过使用论据,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议论更深入,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写好议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培养积累习惯,丰富素材库

很多学生在写文章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来使用,导致文章缺少材料,内容空洞,那是因为平日不注意有意识地收集素材。古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讲的是人不是生来就通晓道理的。同理,写作的素材不是天生就存于人的脑海中的,需要学生把它们当做知识一样,不断地积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会最终通过个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在写作中。所以,积累是运用的前提,那么该如何去积累写作素材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素材来源于生活。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是生活养成了人的良好习惯,是生活铸就了人的喜怒哀乐,是生活教会了人去分辨是非曲直。有的事情是亲身经历,有的事情是身边人的经历。也许是一个瞬间,也许是一个故事,也许是一段历史,也许是一句经典的话语。这时,就需要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精彩,去记录生活的美好。

(二)素材来源于课本。

人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书本使人们的认知世界得以扩大,写作素材还可以从书本中汲取。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容纳了古今中外的大家名作。学习这些作品,学生也会接触到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真实故事。对于每篇文章的教学,教师都会对作者进行相关的介绍,这其中就不乏作者的典型事迹。如,在高一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会给学生讲朱自清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突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会给学生讲王羲之坚持苦练书法,终成一代名家的故事,告诫学生做大事要有远大的理想,要努力付出,坚持不懈才能成功。除了作者的经典故事,课文中也出现了许多典故和名言警句,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积累和整合。

(三)素材来源于各种传媒。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媒介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可以听广播,用手机上网,看报纸,看电视,等等,而这些媒介也可以成为学生积累素材的途径。透过这些媒体,学生可以了解现今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不断地更新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无形中学生也在不断地成长。

二、分门别类,整理精细

有这么多积累素材的途径,为什么许多学生在写作时还苦于无可写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学生没有做到有意识地去积累素材。他们对于学过的东西不注意积累,一看就丢掉,就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这样即使学得再多,对写作也无一点益处。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强调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最有效的方法是作读书笔记,而读书笔记不是笼统的记述,应该是分门别类的总结。面对这些素材,要想好这些材料可以分别在哪类型的写作中使用,可以怎样诠释不同的意思,可以用于构造怎样的写作,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按照素材表达的不同思想,可以把素材大致分为“理想、道德、意志、情感、性格、其他”六大类,学生每遇到一个素材就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进行分类总结。

此外,在积累材料时,还要尽可能记住材料的主要细节及精神。一般情况下,按照“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影响(作用)”等主要因素来记住即可。每则材料能够压缩到60-120字左右即可,不必太长。对于自己积累的素材要及时回头阅读,牢记于心间。

三、深层次加工,切勿生搬硬套

议论文讲求论据丰富,议论深刻。论据和素材有着本质的区别,素材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它必须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才能成为论据写入作品,否则就是生搬硬套,既不能很好地凸显作者的观点,又不能使文章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要具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素材,突出重点。

写作挑选的素材必须能够突出自己想突出的观点,有的素材体现的观点有很多个,必须对其加工,使其符合所要写作的主题要求并突出重点。

(二)巧展论据,深入议论。

引用典型论据,不是加大篇幅仔细描绘论据,不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细节,而应该是巧妙地展示论据,使之能更好地突出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爱心伴学生快乐成长 下一篇:冷冻开口笑栗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