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时间:2022-09-04 05:57:27

“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现已形成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大板块。到2010年,国家层面上的“区域经济网络开始“越编越密”,不断细化的“区域规划”,所要实现的便是越来越多的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恢复平衡发展。在任何一个国家,区域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可以说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所谓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强调把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发挥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在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区际经济关系,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持肯定态度的专家,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积极作用,该专家认为,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需要根据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协调发展。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剂”和“加速器”。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这一“有形的手”通过宏观调控加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政府干预即宏观调控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市场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有效手段,如果一味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就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优利用。但是,一味强调市场调节,就会使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和“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之初就是利用市场调节的“聚集效应”,结果使得国家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东部地区,区域差距拉大。因此,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同时,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消除区域差距过大造成的“市场失灵”。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区域之间建立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宏观调控体机制。这一调控机制的实质是政府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各区域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具体而言,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指出,这几年,推进地区经济工作,总体上是循着如下基本思路进行的:第一,紧紧扣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在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际良性互动,实现一体化发展;改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第二,坚持把抓重点地区发展作为基本路径。着眼于缩小两极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一方面抓条件较好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率先发展的地区,使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与此同时,遵循市场规律,突破行政区界限,以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推动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抓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第三,立足解决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我们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差距,着力推动解决那些关系到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结构和体制问题,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做出前瞻性谋划,提出解决深层矛盾的方向、思路和主要措施;通过开展相关专项试点和综合试验,在一些风险较大、涉及面较宽的重大问题上先行先试,摸索路径,积累经验。

中央也显示出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确立了未来五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应建立起制度和法律保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表示:“十二五”时期,要在完善财税体制、加快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方面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对区域政策体系框架设立的目标、原则、内容、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明确并固定下来。为此,我国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着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着力促进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据此规划,未来五年,国家将大力促进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均实现较快增长,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势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支持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研究制定符合中部地区特点的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国区域发展将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上一篇:浅谈接待工作的文化建设 下一篇:收藏市场火爆,交易平台成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