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增长的代价”这道坎

时间:2022-09-04 04:59:55

冰川在消融,森林在减少,河流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干涸。熊不再冬眠,而随着季节南北半球迁徙了数千年的候鸟迷失方向……在今年的6月5日――第36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我们赫然发现,全球环境问题竟变得如此触目惊心。

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因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发展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动力来自对能源资源的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几乎每个国家都遭遇过这种失衡,付出了“增长的代价”。有些国家较好地补偿了“增长的代价”,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有些国家则被“增长的代价”绊倒,走向了衰落。

今天的中国也来到了这一历史性关口,我们将迈过去,还是会被绊倒?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发现的资源远远赶不上世界经济需求的增长,各类资源过度消耗和迅速枯竭的现实已经更加明确无误地摆在了世人面前。到现在,不仅作为工业原料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而且土地资源、水资源,甚至空气资源都比以往更加紧缺。就在6月6日于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减排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和资源能源消耗大国,节能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发展。发展不仅要快,还要好。这样,源自国内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本身就极大。

但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们不仅能耗高,而且浪费严重。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上升了4.9%、5.5%和0.2%。2006年,在国家强力推进节能政策的情况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虽然下降1.2%,但与年初制定的能耗降低4%的目标相差2.8个百分点。资源消耗方面,按名义汇率测算,去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按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依然较低。

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环境不断恶化。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与年初确定减少2%的目标相差悬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最近,严重影响无锡数百万群众生活的太湖蓝藻事件再次敲响警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

今天的中国如何顺利通关,避免被“增长的代价”绊倒?

历史经验表明,唯一秘诀就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将高消耗型转为“节约型”,将高污染型转为“清洁型”。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不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中华民族没有出路!”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大举措而备受瞩目。

6月14日~16日,“2007中国(四川)节能减排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会上形成许多共识,并发表《成都宣言》:“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类要生存,只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才是维护家园和谋求发展的真正出路”;“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单位做起,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政策到位,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顾全大局,着眼实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四川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信,通过大家勤劳的双手,几十年后,地球依然是我们绿色的家园――森林翠绿,河流欢笑,那些习惯了随着季节南北迁徙的候鸟们依然找得到方向……

上一篇:致力城乡统筹发展新突破 下一篇:加强治污减排 建设绿色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