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阿胶浆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4 04:06:47

复方阿胶浆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观察

精神分裂症型阴性症状是一组以情感淡漠,言语贫乏为主要临床特征,存在脑细胞部分缺失为病理改变,预后不良的精神分裂症。本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科,对该类病人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复方阿胶浆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兹将64例对照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4例均为本院患者,系本院复方阿胶浆辅助治疗科2010年10月~2011年12月的住院男性患者,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无躯体及神经系统疾病,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性;年龄25~58岁,平均35.3岁;平均病程3.4 a;SAN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2]评分(80.5±3.2)分。对照组32例,男性,年龄24~57岁,平均34.8岁;平均病程3.2 a;SANS评分(79.2±2.8)分。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该药作为各型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治疗量为2~6 mg/d。利培酮剂量、服药方法、加药过程参照《精神病分裂症防治指南》,最大量不超过6 mg,在必要时加用副反应拮抗药物和镇静药物辅助治疗。研究过程中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EPS),可合并安坦;兴奋、躁动不安或睡眠障碍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律加快者可合并心得安;一般不合并其它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及电休克治疗。以后根据临床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治疗量。同时服用复方阿胶浆口服液,1次1支,每日2次,连续服用,疗程12周。

2.2 对照组 除不用复方阿胶浆,加用仿中药安慰糖浆制剂以外,其余同治疗组。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阴性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显效:临床阴性症状大部分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有效:临床阴性症状部分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无效:临床阴性症状未消失,无自知力。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2组对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

4 病案举隅

某男,男,28岁,未婚,初中文化,农民。10年前年因高考落榜后,即现精神失常,生活懒散,工作马虎,自感头脑不灵,笨手笨脚。入院前2个月,自动不去工作,经常睡觉,或席地而坐,或卧脏地而不顾,不知洗浴更衣,饮食亦极被动。入院体格检查均阴性,衣着多而脏,四肢不温,脉细微、舌淡红,苔滑。表情极度平淡,思维障碍明显,贫乏空洞,行为退缩,经常嗜卧,对病态毫无自知,头颅MRI无器质性病变,BPRS 42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 80分,阳性症状量表SAPS 4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先予利培酮1~6 mg/日治疗,1个月后改善不明显,加用中药复方阿胶浆治疗,1次1支,早晚各1次。4周后,接触明显好转,言语对答亦较增多,交谈较流畅,行动稍见活跃,8周后,日常生活即能自理,亦能分析以往病情,参加治疗甚活跃,症状全部消失,对病态有完好之自知力,痊愈出院。经半年随访,恢复原来工作。

5 讨论

精神分裂症型阴性症状群主要表现为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意志缺乏、兴趣社交缺乏及注意障碍,行为退缩,生活疏懒,呆滞嗜卧,部分患者智能降低,无自理能力。此病的病理本质迄今未明,近些年来的研究揭示与额前叶多巴胺活动性下降及5-羟色胺机制有关。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有拮抗5-轻色胺受体的作用,可通过增加额叶皮质及纹状体多巴胺活性,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但临床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治疗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是有限的,必须寻求中西医多种措施予以合理治疗康复。

本病属中医癫病范畴。《难经·十二难》提出:“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这一纲领性理论,充分肯定了阴阳失调在癫狂发病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将癫狂分为阴证和阳证,与目前西医所述精神分裂症阴阳两种症状群基本相符。此类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行止懒散,瞬视怠缓,音低语简,动作迟缓,兴趣索然,脉象与舌苔有时呈虚寒之象,有时则不明显,综合种种证象,符合《难经》“重阴者癫”之一类。临床中此类患者之疏懒嗜卧,脉象虚弱,与《伤寒论》少阴病提纲所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有所类似,近贤恽铁樵亦云“凡见不足者,即是少阴”,所以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群,虽然有限不足的因素,但后天脾胃生化不足,气血不足,气

机不能升发有关。在平时利培酮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复方阿胶浆治疗,促进后天脾胃运化,增进饮食,提升气机,使得本来缠绵难愈的疾病得到生生之气,从而提高药物的耐受性和服药的依从性,中西药合并使用使得阴性症状群有效缓解,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疾病诊断标准(CCMD-2-R)[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56.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94~101.

上一篇:甲氨喋呤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58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扶正消积方联合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