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众摄影社会话语空间分析

时间:2022-09-04 03:38:24

“微时代”大众摄影社会话语空间分析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新传播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介组织内部的沟通流程和机制,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传递和分享信息的平台。图像信息传播和受众接受图像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由此产生了一项新兴的摄影表现形态――大众摄影。风格各异的大众摄影作品在各种媒介中源源不断地出现,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在传播方面形成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大众文化和大众摄影

大众摄影与大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大众摄影属于大众文化下的一个分支,研究大众摄影必须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去定义大众摄影的涵盖范围。

(一)大众文化

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学者们纵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市民文化,是“精英文化”之后的剩余文化;还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性的媚俗文化。①在此,笔者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先生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二)大众摄影

摄影技术从发明那天开始,就产生了众多拥趸。特别是摄影技术的几次关于存储方式和机型的变革,令它迅速进入大众生活领域。

随着摄影爱好者的逐渐增多,大众摄影与专业摄影的区别开始变小,专业摄影和非专业摄影的界限也越加模糊。大众摄影与专业摄影的区别更多的是体现在拍摄的内容上,专业摄影追求的是独创性,而大众摄影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展示出群体化的特征,在某一群体中往往反映出相同的摄影内容与风格。因此,笔者认为:大众摄影是从大众审美层面出发,群体自觉参与的、与艺术摄影无深层次联系的一种艺术形态。

二、大众摄影的特征

(一)审美上的感官愉悦性

大众摄影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感官愉悦性。因为大众摄影的受众对象是大众本身,大众摄影就不可避免地以取悦大众为目标。大众摄影的感官愉悦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受众情感与精神上的痛楚,获得短暂的、自由的、放松的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摄影的感官愉悦性能够使人们获得更加广阔的展示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并能够令受众取得感官上的满足,排除精神上的负担,对于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调节精神和心理状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家庭为单位的观看模式并与旅行密不可分

大众摄影的观看模式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留念”这种最基本的摄影内容被普遍接受和操作,由此体现了大众摄影最本质的诉求,摄影的社会价值也因此得以展现。大众摄影在家庭的影像范围中以纪实的方式记录生活,注重和追求再现生活自然面貌。

家庭影像在大众摄影内容中占有较大比例,旅游这种特殊的消费方式也与大众摄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苏珊・桑塔格提出大众化摄影使得旅游产生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停下来,拍张照,然后继续走。”②大众摄影作为记录功能具有“复制”的特殊作用,记录和现有生活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与他人进行分享和对话。这种旅游和摄影所构建的新型关系正体现了科技对于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

三、大众摄影的社会话语空间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众提供了较为自由、平等的话语空间,大众摄影作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期待、人生理想等介质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摄影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表达自己的诉求;也通过对他人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获得情感体验。

(一)网络与新媒体为摄影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话语空间

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令摄影话语权不再握在小部分人的手里。摄影器材的自动化、机型设备的袖珍化、存储方式的便捷化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用影像记录和表达。

手机摄影具有灵活、便携、方便等特点。随着智能手机这个超级终端的潜能不断被发掘,手机媒体成为“大众对话”的共享空间。③手机使用者可以利用手机摄影功能随时拍摄生活瞬间,即时记录生活,并且利用p2p网络技术,实时传输、互动。手机摄影app的逐渐兴起,令图片处理技巧趋向于简易操作,这改变了以往电脑软件处理图片的繁琐方式,这一技术给摄影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唤起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新媒体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摄影作品的展示方式、传播方式,数字摄影图像的多元化展示也让大众摄影拥有了多样化的话语空间。大众摄影依托于新媒体的应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话语功能。

(二)“微时代”为摄影大众提供了自我表达的话语空间

微博和微信作为新媒体,为大众搭建了自我表达的平台。摄影大众在微博和微信上利用图片表达情感意志。

在读图时代,摄影不再是精英文化的专属,大众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记录生活中的瞬间,在快捷、强大的网络平台上,将摄影图片进行整编,给受众更为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冲击。微博和微信传播图片时候的表述文字,也渐渐成为摄影大众独特的本体语言。用户图片信息时所撰写的文字,有的是表达内心感受,有的是说明图片信息,有的对摄影作品的深层内涵做以言简意赅的说明。摄影与文学两种看似千差万别的艺术形态就这样融为一体,成为了大众摄影文化的一种特有样式。摄影的瞬时性、纪实性与文学的表述性和抽象性相结合,摄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巧妙的互补,让摄影作品的信息传播更为准确,让受众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④在大众自我表达的话语空间中, 大众摄影促成了摄影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与建构。摄影大众通过摄影图片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性认识,也透过文字展现了个人的理性判断。

(三)互动平台为摄影图片的传播提供了互动共享的话语空间

当今社会的传播模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单点对多点,而成为了多点对多点。微博、微信等开放式的互动平台拥有巨大的用户群。这里有专业的摄影师,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用户通过网络实现了互相关注和自由点评,这种开放性和互动性成为大众摄影的重要特征。

大众摄影作品通过互动平台流向各个大众媒体,摄影作品所展示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取向对受众产生直接影响。微信和微博的互动平台又通过发起话题、组织拍摄;推送精彩摄影作品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大众参与其中。近年来,随着媒介素养的提升,微博、微信等更注重对于大众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创意引导,来提高摄影图片的审美取向,这大大促进了大众摄影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微时代的互动平台已经成为大众摄影一种开放式、自由化的互动共享话语空间。

“微时代”的大众摄影话语空间,是一种多样化的、开放式的互动共享话语空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提高了大众文化的内容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令社会人际交往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这样的话语空间中,摄影大众可以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极大地发展了摄影的社会话语功能。(作者单位:1.吉林农业大学;2.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注释

①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王津晶:《随手一拍――论业余化摄影在摄影中的定位》[J],《现代装饰》,2014年第4期

③④卓嘉:《后摄影时代的大众话语空间――浅论新媒体对于摄影文化和图像传播的影响》[J],《艺术教育》,2008年第7期

上一篇:灌区渠首工程的设计措施 下一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