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探讨

时间:2022-09-04 02:03:33

浅论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学生工作

{摘要]学分制是指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体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学分制是指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将有利于教师按照学生的基础、才能、特长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学分制在给教学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学分制的特点

1.学分制的自主性。学分制是学生主动、灵活地进行“五选”,即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教师以及所学课程或课程模块,还允许校内跨系、跨专业学习以及某些校际间的学分互认。

2.学分制的目标性。学分制以学分为单位来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生能否毕业并取得学位是以学生是否能取得最低毕业学分作为衡量标准的。学生每学期选学几门课程等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不做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学分制的实施突出了管理的目标性特点,使严格的过程管理逐渐淡化。

3.学分制的个性化。学分制的实施使个性化发展成为主题,使学生在取得学分的利益驱动下,更加注重对完成最低毕业学分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对自身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缺乏凝聚力。

4.学分制的弹性化。这使得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控性降低。学分制规定学生必须修满最低毕业学分数,大多数不规定毕业年限,这也称作弹性学制。

二、学分制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转变,不只是教学体制的改变,它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挑战。

1.对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冲击。高校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学分制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注重目标管理,准许学生自主选择,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这使得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学生工作运行体制难以正常运行。

2.对学生评价体系及奖惩措施的冲击。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这也使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失去了可比性,以班级和年级为学生评价基层单位失去了可操作性,必然导致对学生的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

3.对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冲击。目前高校学生党、团基层组织设置同学生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一致。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界线,使得高校现行的学生党、团基层组织与学分制条件下的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脱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探讨

1.要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理念。首先,新形势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教师管理为主向学生自律、自治转变。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实行学分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给予教育工作者以足够的空间来塑造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把工作实实在在地放到育人为本这个工作目标上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其次,教育管理理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整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来进行学生的需要诱导;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利益驱动来进行学生的需要驱动等,激发创造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同时,还要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学生明辨是非,权衡利弊,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调整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需要。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学分制在给予学生自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观念必须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自主性明显增强,但也面临许多困惑,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助学工作就成为学生的迫切要求。学校应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在导师的配合下,指导学生通过教学管理计算机系统进行选课,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导师要根据选课的各种规定、程序、教学计划和毕业要求等有关信息,帮助学生安排好适合自己特点、兴趣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使学生既能自主学习又能遵循学习规律,从而避免因对课程、专业了解不深而盲目选择所导致的知识结构破碎,进而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3.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体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校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领域将不断扩大,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建立健全面向学生的服务体系,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根据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可建立如下类型的大学生服务机构。一是大学生社区(或大学生生活园区)服务中心,其职能包括:负责大学生生活指导,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协助学院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二是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其职能包括: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收集与、毕业生就业推荐等。三是大学生经济资助中心,其职能包括:特、贫困学生资助(国家助学贷款、商业助学贷款、特困补助等),学生勤工助学基地的建立和管理等,为大学生提供经济服务。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其职能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试等,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上各服务中心隶属学生工作部门,便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学生工作体系。

4.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全方位育人。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工作不是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专职学生工作者所能单独完成的,还需要其他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此外,当今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仅凭校园内的学生工作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工作必须向全方位和开放型的模式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学生工作的组织机构,形成以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推进的学生工作新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社团、社区及学生本人的力量,建立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

5.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学分制条件下,班级的功能离散化,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转到寝室,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形成了包括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在内的课外活动、自学、群体活动的校园特色区域。开放的生活区域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分制本身也是一种强调个性发展的学习制度,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工作应重新定位工作职责和重点。学生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弱化管理。通过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对学生从自我管理教育着手,强化制度学习和教育,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达到“教为不教”“教为不管”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其次,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手段,可以达到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在合适的平台上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体系,形成科学化的评价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柴永红,孙长要.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3(6).

[3]张存库.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交通高教研究,2000(2).

上一篇:浅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