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03 10:39:53

试论和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实现校园和谐、保障师生安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安全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01-02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致力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也是高校自身文化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安全文化与校园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原苏联城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正式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此后,与安全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开始关注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作用,其已经成为减少潜在大规模灾难和预防日常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但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安全文化仍属于“安全教养”、“安全修养”或“安全素质”的范畴,即是说,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所建立的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持有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是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源于安全文化,又融于校园文化,并左右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没有校园安全文化,则“和谐校园”无从谈起。

二、构建高效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办学层次呈现复杂化态势,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种矛盾不断凸显,意外伤亡事故明显增加;同时,学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给校园安全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仅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得到升华,也是适应新时期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1.实现高校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安全文化建设与高校的教学工作关系密切,它对于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对实现教学中心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各方面工作的配合,校园的环境和秩序需要从各个角度加以保障。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是要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形成重视安全的思维模式、精神风貌、职业行为规范、安全舆论和习惯,确保校园安全工作紧紧围绕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活动服务。因此,高校在健全安全硬件的同时,在软件上最大程度地发掘潜力,从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角度审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是确保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2.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动力。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业的管理者、设计者、经营者和研究者。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当代大学生虽然整体上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在意志、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有所缺憾,比如经不起挫折、侵害他人财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等。对此,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教育、引导、塑造和渗透作用,使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倡导安全文化的主流思想;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目的是要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道德、态度和品行等,引起其对安全监控的珍惜和重视,形成人人关注的良好安全氛围。建设高校安全文化体系,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更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1.倡导良好校园安全文化,提升师生员工安全观念。过去,人们常把安全文化等同于安全知识的宣教活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是推进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但并不能完全体现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观念得到切实提高,校园安全文化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所谓安全观念,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又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它需要教育和人们的主动学习,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要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方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程序、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结合日常教学和主体活动,将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升安全观念。

2.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校园秩序稳定和谐。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校已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处处受到来自大社会各方面的辐射和影响。因此,高校安全管理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的工作机制,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借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结合高校的实际,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通过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薄弱环节的确认,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考核表彰机制,保证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完备。针对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高发部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评估,给出科学建议;对危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保存要重点规范;重视学生宿舍内用水用电安全及治安管理,关注学生食堂的食品卫生和公共设施的安全,对涉及学生的群体活动规范审批和申请流程,加强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同时,高校还要建立一种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的新机制:包括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处理好保卫部门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对在校内以承包经营方式开设的餐厅、商店、网吧等容易成为治安问题多发区的复杂场所,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明确职责。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强化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全宣传教育工作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的安全文化是与学校的安全教学、与学校的师生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载体,依靠师生员工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讲座、辩论、征文、案例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校纪校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要充分调动校内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内刊物、互联网、横幅等舆论工具,增强安全宣传的辐射面,将安全宣传的声势造出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使人们耳濡目染,自觉践行安全管理。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

四、总结

和谐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实现学校稳定、保障师生安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则是帮助人们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的关键。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一旦形成,就具有改变人、陶冶人的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积淀,将使“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使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弘,任性遂.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郑正平.浙江省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9,(8).

[3]李超民.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吴沁,女,上海大学校报编辑室编辑,主要从事校报新闻研究。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策略 下一篇:校园精神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