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近56年气候变化分析

时间:2022-09-03 09:54:47

户县近56年气候变化分析

摘要 利用户县1959―2014年气象资料,运用SPSS19.0线性回归模块,分析户县近5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明显,其中春、秋、冬3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最冷月1月升温明显,冬季有变暖趋势。最热月气温变化不明显;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其中春季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夏、秋、冬季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春季、夏季日照最为充足,高于季平均值。秋季受华西秋雨影响日照时数减少,与冬季日照时数相当;无霜期延长明显。

关键词 气候;变化趋势;陕西户县;1959―2014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45-02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也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气候变化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已产生了明显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大多数是负面的,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注意[2]。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变化是保证当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该文利用户县1959―2014年气象资料,对气候变化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南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临渭水,同咸阳兴平市隔河相望;东接长安县,以沣水相隔;西连周至县,以白马河为界。总面积1 255 km2,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47%。县城地理坐标为北纬34°06′35″,东经108°35′56″,海拔418 m。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3]。

本文选用户县气象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对各要素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回归分析。

户县四季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

户县1959―2014年平均气温为13.9 ℃,极端最高气温为43.0 ℃,出现在1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9.0 ℃,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

2.1.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户县1959―2014年56年间,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分为2个阶段:1959―1985年下降,1985―2014年上升。温度时间序列趋向相关系数为0.708,概率0.000,通过了检验,说明气温与年份呈显著相关。关系式为Y=0.033x-51.869。

2.1.2 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户县地区56年平均气温为13.9 ℃,全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显著,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1 ℃,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可达26.9 ℃。春季8.7~20.0 ℃;夏季气温较高,为25.3~26.9 ℃;秋季7.3~19.8 ℃;冬季气温较低,为0.1~3.2 ℃。春秋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升降温速度快。

2.1.3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户县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1959―2014年春季平均气温为14.6 ℃,其中平均气温最高是16.9 ℃,出现在2000年、2006年、2009年;最低的是12.7 ℃,出现在1970、1976年。夏季平均气温为25.8 ℃,其中平均最高的是27.7 ℃,出现在2013年;最低的是22.7 ℃,出现在1976年。秋季平均气温为13.8 ℃,其中最高的是16.0 ℃,出现在2013年;最低的是12.1 ℃,出现在1981年。冬季平均气温为1.6 ℃,其中最高的是3.9 ℃,出现在1999年;最低的是-1.3 ℃,出现在1969年。

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与年份序列关系为的线性关系,方程为:

Y春=0.056x-96.062,相关系数0.715,概率0.000

Y秋=0.032x-49.267,相关系数0.597,概率0.000

Y冬=0.037x-71.257,相关系数0.543,概率0.000

说明户县1959―2014年56年间春、秋、冬季气温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其次为冬季,秋季气温上升相对缓和。春季升温对年平均气温上升贡献最大。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

2.1.4 最冷月、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户县地区7月气温变化不明显,1月略升高。

年最冷月1月、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年份线性关系式为:

Y1=0.022x-43.922,相关系数0.285,概率0.000

Y7=0.013x+0.352,相关系数0.189,概率0.189

可以看出,1月关系式通过了检验,7月未通过检验。这说明户县地区最冷月气温变化明显,呈现变暖趋势;最热月气温无趋势性变化。

2.2 降水变化特征

2.2.1 年降水量变化特征。户县1959―201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26.3 mm,其中最高年降水量为1 033.9 mm,出现在1983年,最低降水量为377.1 mm,出现在1997年,最高年降水量是最低年降水量的2.74倍。年降水量随年份呈现波动性减少的趋势。

经过相关性分析,线性相关系数0.024,概率0.862,未通过检验。说明户县地区1959―2014年年降水量无趋势变化。

2.2.2 月降水量变化特征。户县1959―2014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分布很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总量297.1 mm,这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46.7%,其中9月平均降水量最多,为114.5 mm,占全年的18.0%,而1月、12月降水量最少,分别只有6.6、5.9 mm,分别占全年的1.0%、0.9%。

2.2.3 季降水量变化特征。户县地区四季降水不均匀,夏秋季多,春季较少,冬季最少。户县1959―2014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49.0 mm,最多的为295.8 mm,出现在1987年;最少的为61.4 mm,出现在200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245.7 mm,最多的为454.6 mm,出现在2007年,最少的为68.1 mm,出现在1997年;秋季平均降水量为206.9 mm,最多的为470.4 mm,出现在2011年,最少的为76.1 mm,出现在1998年;冬季平均降水量为24.7 mm,最多的为85.2 mm,出现在1989年;最少的为1.9 mm,出现在1999年。

春季降水量与年份的线性相关系数0.346,概率0.009,通过检验。线性方程为y=-1.162x+2 460.346。说明户县1959―2014年春季的降水有减少趋势。

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与年份相关系数分别为0.252、0.069、0.044,概率依次为0.061、0.615、0.749,大于0.05,未通过检验。说明这3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2.3 日照变化特征

2.3.1 年日照变化特征。户县1961―2014年5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82.3 h,其中日照时数最多为2 284.5 h,出现在1962年;日照时数最少为1 097.6 h,出现在1996年。户县日照时数变化较大,可分为3个时期,其中1961―1978年、2001―2014年2个时期日照时数大于1978―2001年。

日照时数与年份的相关系数为0.035,概率0.800,未通过检验。说明户县地区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2.3.2 月、季日照变化特征。户县日照的月平均日照时数156.9 h,4―8月高于平均数,为166.0~205.7 h。其中 6月日照最为充足(205.7 h);其他各月低于平均数,在119.8~150.3 h。其中2月最少,仅为119.8 h。

户县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70.6 h。春、夏季高于季平均值,分别为509.4、593.2 h。夏季日照时数有所增加,是全年日照时数最多的季节。秋季受华西秋雨影响,多连阴雨天气,降水增多,日照时数迅速减少为394.1 h。冬季日照时数最少为385.6 h。

2.4 无霜期变化特征

户县地区1960―2014年无霜期延长明显。

经回归相关性分析,无霜期与年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553,概率0.000,通过检验。方程为y=0.548x-862.388。

3 结论

(1)户县1959―2014年的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明显。春、秋、冬3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其次是冬季,秋季相对缓和。春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对年平均气温上升贡献最大。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最冷月1月升温明显,冬季有变暖趋势。最热月气温变化不明显[4]。

(2)户县1959―2014年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从季节方面看,春季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

(3)户县1961―2014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春季、夏季日照最为充足,高于季平均值。秋季受华西秋雨影响日照时数减少,与冬季日照时数相当。

(4)户县地区1960―2014年无霜期延长明显。

4 参考文献

[1] 丁国玉,石广玉,丁一汇,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2]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51-56.

[3] 罗应婷,杨钰娟.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15-229.

[4] 张宏利,陈豫,胡伟,等.陕西省户县气候生产潜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111-114.

上一篇:太和县夏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下一篇:我国53年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