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一动,让学具“活”起来

时间:2022-09-03 09:08:06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易就忘了;看过了,能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所以,数学教学中操作学具便是学生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具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小学低年级学具操作有效性做了些工作。

一、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学具操作有其不同的作用。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的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地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因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学的?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不使用学具与使用学具又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只有深入地去思考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走向实质,才能围绕教学目标真正地发挥作用。在教学《笔者们认识的数》活动课的时候,课前笔者就带着学生预习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并要求一部分学生自己回家准备好花生米,黄豆和糖果,让学生知道准备这些东西的用途。课上,笔者先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抓糖果,数好之后,笔者又问,“你抓一把花生能抓多少颗呀?抓一把黄豆呢?”学生们都不再急着举手回答笔者的问题,而是准备开始去抓花生米了,说明他们已经知道,没有抓之前是不知道答案的,最后的办法是自己动手去抓一抓。

二、精心选择恰当的学具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认识新知的基础,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具,认真研究学具及其应用。有些操作可利用与教材配套的学具袋,有些操作的学具需要教师或学生另外准备,准备时要对学具的形状、颜色、大小提出具体要求。从材料上看,颜色是学生最敏感的,因此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单一的颜色;从大小上看,学具应有利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观察。

教学《认识图形》时,笔者用小棒作学具。课堂上先对学生说:你想知道长方形的特征吗?你能告诉笔者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开始是用手指比划,后来觉得这样看不清楚,于是就有同学想到了借助学具来摆一摆。学具袋中有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棒,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发现用长、短都不一样的小棒,摆不出长方形。只有用4根小棒,摆时对边相等,而且四个角都摆成直角,才能摆出长方形。学生利用工具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准确把握操作的时机

只有准确把握了学具操作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用具。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安排了一个动手的环节:呈现情境,谈话交流,引出学习材料:36+30。先让学习口算,并说说思考过程。

师:像这样的算式笔者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你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笔算。

当教师问黑板上哪个是正确的?学生给出了一致答案,当教师进一步追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结果是正确的?”很多学生说不出理由。这时教师又说“能不能想办法请个学具来帮帮忙,帮自己说清楚?”于是,有学生想到了用小棒来摆一摆,也有学生想到了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大家兴致盎然地进行操作验证,最后教师指名操作,师生共同完善。

当学生处在“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教师及时引导:“能不能想办法请个学具来帮帮忙,帮自己说清楚?”这样,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助手,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这时他们从事的操作就是自发、主动、实效

四、适时进行指导,发挥操作过程中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更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有效的操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和原则性指导,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有效。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如何动手操作学习的对象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拨一拨环节中,当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实物钟表拨出7时和7时多时,很多学生不会拨。这时老师就要做示范:先找到拧钟表的机关,再按顺时针的方向拧,最后注意时针与分针的位置。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完成拨的过程,少走一些弯路。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请会的的学生先给大家做尝试性示范。

在学生踮着脚尚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给予搭桥、铺路、垫底,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如果只让学生在第一行摆7朵花,在第二行摆10朵花,那么他们对较大数与较小数的关系还很困惑,如果老师在操作时稍加点拨:怎样摆使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谁多?多几个?那么学生就自然地会把第二行一个一个地对应第一行摆,那么学生对这两个数关系的认识就一定很清楚了。

合理利用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玩一玩,说一说,才能体现“生活数学”、“做中学”的先进理念,真正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创新,拓展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下一篇:例谈情境中的资源生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