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9-03 07:50:18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外汇储备越过万亿美元大关,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外汇储备?

杨英杰(中央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关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应该有多少,一般认为,以2005年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例,各种外汇储备的需求大约在6000亿~7000亿美元。因此,万亿美元的储备规模是够大的了。

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外汇储备多少,不仅要看各项实际需求,还要看潜在需求。现在,国内外的投机力量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的汇率、经常项目、经济产出,以及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而资本流入的渠道,也会成为资本外逃的途径,而且随着资本管制的放松会进一步放大。因此,对包括抵御风险在内的潜在需求,需要有足够估计。

就公众和市场的预期而言,如果对人民币产生贬值预期,或对控制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失去信心,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将会被恐慌地换回这些外汇储备。照我看来,现在如果允许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当前经济的增长质量并不能保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定会实现。相反,人民币贬值也不是没有可能。

另外,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看,二战后基本上是由黄金本位转为美元本位。美元目前与人民币对垒,实际就是美元贬值还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为什么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呢?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以弥补其巨额赤字,但在政治方面,美国又不会放弃美元强势地位。因为我们无法想像一个国家在其货币体系或其货币价值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会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国。对于美元的走向,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对于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多寡,决不能根据一般的经济常识来判断,保持较多的外汇或美元储备可以起到“美元威慑”作用,威慑那些伺机投机中国的国际资本大鳄,威慑那些动则以制裁相要挟的政客。这是我们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保障。从这个角度看,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并不显多。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哪些不为人们察觉的深层次风险?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随着现行具有“美元本位制”色彩的国际货币体系所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的形成,中国事实上已将自身的经济置身于这一国际金融秩序的巨大风险之中:美联储可以轻而易举地让美元在需要的时候贬值,从而赖掉债务并让某些国家损失大量的外汇储备;或者通过扩大两国利差,使美元回流从而引发某国的货币危机。你外汇储备少时,它攻击你货币,使你的货币贬值造成货币危机;你外汇储备多时,它力推弱势美元,拉动全球资源价格暴涨,直接打击你外汇储备的购买力。

故此,当下流行的观点认为,现行国际储备管理的重心在于“保持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务虚”的特点。如果说过去国际储备是准备“用”的,那么现在的国际储备则主要是给人“看”的,以支持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

如何化解高额外汇储备风险?

刘煜辉:从长期看,化解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在于把外汇储备的惊人加速度降下来,动力则来自于通过体制或制度变革来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而不是放弃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汇率稳定是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汇率变动不已,忽上忽下,价格信号只可能更加扭曲,产业结构、经济失衡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从短期看,美元本位下,当前最为急迫的是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为中国找到合理的外汇使用渠道,这不仅是积极缓解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最为有效的手段,而且是对抗“美元本位”风险的现实选择。

坦率地讲,美元本位下,动用外汇储备建立石油储备、黄金储备或者其他稀有金属储备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值得讨论的是选择什么合适的时机做,怎么做的问题。

2001年至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率分别为28%、35%、41%、51%和34.2%。而同期黄金从250美元/盎司涨到700美元/盎司,石油从20美元/桶涨到70美元/桶,铜从1300美元/吨涨到8000美元/吨。可以看到,中国正以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身份来平衡可能由美国导致的金融风险。

故此,考虑建立一个包含美元资产、石油、黄金、白银、铜等其他稀有金属大宗商品的储备组合篮子,基本上合乎一个简单的“风险对立、价格稳定”套期保值的思想。在美元本位格局下,若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所回落,但随着美元资产增值而得以平衡;若美国人肆意推行垃圾美元政策,美元资产可能会有所缩水,但全球性通胀会使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更大。至于各种储备之间的比例搭配,在怎样合适的市场时机买,则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和策略技巧问题。目前在中国,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决策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中国必须加快培养和吸收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操作人才,建立一套高效率的、高度保密的、统一决策的储备管理机制和反应机制,否则当下“部门博弈、多头决策”的格局只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把中国的利益葬送掉。

(摘自2006年11月13日《上海证券报》)

上一篇:香港存款保险计划破茧而出 下一篇:解读外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