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3 06:48:33

绿色节能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

超高层建筑为保证其正常运作,在电梯、空调、供水、采暖、管理等方面要更多消耗大量能源。而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实现比常规超高层建筑能耗显著降低、室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对周围环境影响显著下降、高效稳定运行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绿色超高层建筑无论从设计、施工、还是运营角度都比普通超高层建筑效果有极大改善。本文以天房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商务中心项目为设计实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归纳了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为今后开展同类型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绿色超高层 全寿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流程

项目绿建设计目标确定: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并最终根据业主需求确定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初步方案设计阶段:根据项目绿建目标,优先采用被动式节能方法,主动式节能方法为补充,并通过经济性比较分析初步确定绿建设计方案。

项目可研性分析阶段:确定绿色建筑技术设计方案,明确具体技术措施,并通过多方案比较,判定初步设计成果。

施工图深化设计阶段:进一步明确各绿建技术中相关指标要求,量化模拟计算,优化绿建措施方案。

绿色建筑奖项申报阶段:由绿建设计咨询公司对项目绿建目标进行星级预评估,准备绿建申报材料,编写报告书,组织专家答辩。

绿色施工指导阶段:展示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方案,进行绿色施工导则规范编制,指导绿色施工。

二、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技术体系

1.室外环境与可持续场址: 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光污染、增大室内渗透等技术达到减小对室外环境的影响。

2.节能与能源环境: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电梯等,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通过收集和利用场地雨水、建筑中水,采用节水景观、节水器具等措施减少市政用水需求。

4. 节材与材料利用:充分利用3R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采用当地材料和高强度材料等技术。

5.室内环境质量:通过增强自然通风,选择高效空调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低挥发性材料等措施改善室内环境。

6.绿色施工:超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一般为3年左右),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应充分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达到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7.运营管理:通过执行调试技术对各系统进行调试、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利用能源分项计量系统记录建筑运行能耗情况,并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制定节能的措施以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三、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实例分析比照

四、天房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商务中心项目绿建设计策略

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核心位置,规划用地约1.7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9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7.87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195.45米。地上43层,地下2层。

项目为一类超高层综合楼。地下二层战时共分为6个人防防护单元,平时主要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站房区;首~三层为商业 ;4~42层为办公层;43层为机房水箱间; 5层、20层、35层为避难层兼设备转换层。结构型式: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沿街透视图

整体鸟瞰图

总平面图

2、本工程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本项目绿建设计依据国标《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完成绿建评审工作,目标达到“三星级”标准。

本工程绿建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采用绿色低碳策略,根据能耗、气候特点、将建筑设计与被动节能技术利用有机结合,做到轻重有序、策略分明。把增量成本控制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为低成本实现超高层绿色建筑提供示范,强调通用性。

2)优先选用“被动式”节能方法,通过可持续场地规划、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不需要耗能的机械设备来提供支持并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3)“主动式”节能方法作为补充,利用各种机电设备组成主动系统来收集、转化和储存能量,充分利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

3、本工程主要绿建设计策略

1) “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法

可持续场地规划:通过场地风环境模拟优化设计,改善室外风环境、自然采光模拟优化、光污染控制措施(控制玻璃和幕墙的反射比不大于0.2,不采用大功率夜景灯具)、场地综合绿化、合理利用透水地面、绿化灌溉采用节水喷灌方式。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建筑中楼板和外梁位置的玻璃幕墙后侧粘贴70mm 厚的岩棉,增加外保温措施来改善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外墙采用遮阳型双层中空LOW-E玻璃幕墙内置遮阳百页,玻璃的传热系数为1.8W/(㎡·K),遮阳系数≤0.45,可见光透射比在0.35以上,幕墙气密性3级。

节材策略: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选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充分使用可再利用及再循环材料(钢材、铜等金属材料,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办公部分的内隔墙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进行灵活隔断,避免空间布局改变带来的多次装修和废物的产生。

室内中庭空中花园:在标准层办公空间中设计了两层或三层挑空的空中花园,作为超高层建筑的生态化空间,拉近建筑与自然的距离,改善办公条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主动式”节能设计方法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对建筑物进行空调、供暖供应的技术。在裙房地下室底板下设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由地源热泵为建筑物提供冷热负荷。夏季冷源由地源热泵系统、电制冷水冷离心式冷水机联合提供,并设有水蓄冷设施。预留写字楼电子设备冷却水系统。冬季热源由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和电锅炉联合蓄热系统共同提供,并设有水蓄热水池。同时预留市政热力进线路由。

合理设计空调系统分区与型式:首层商业布局比较分散,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大堂空调送风采用冬夏可调式旋流送口,保证送风效果。裙房步行街走道首层局部为步行街设置侧送风口。并且在步行街三层屋面开侧窗,过渡季和夏季做自然通风。办公部分,采用吊顶式诱导器(辐射冷梁)加新风热回收的水—空气空调方式。沿外墙设置地板式散热器,冬季供暖,负担围护结构热负荷。

排风热回收系统:办公室新风集中处理,新风机组设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热量。

空调风系统的净化杀菌:在空调机组设置除尘进化杀菌装置,改善空气质量。

太阳能光伏发电设计:高出裙房屋面的体块顶部结合幕墙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面积14x14平米,七块,共计1372平米,安装容量约110~140kWp,并入低压电网。

3)节水策略:通过制定水资源统筹规划,控制管网漏损、节水器具的使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建筑全生命周期节水的目标。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本项目采用市政中水作为中水水源,主要用于室内冲厕、室外绿化及道路清洗。项目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块内的雨水,集蓄用地内和屋面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和雨水回渗,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4)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通过对建筑运行参数的动态监测,可以实时反映建筑的实际运行情况,动态反映建筑物的能耗情况和室内舒适度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相关设备开度,营造一个即节能又舒适的室内环境。

5)绿色照明: 采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高效灯具和附件。车库采用LED光源。采用智能照明系统进行合理灯光控制,以利于节能。

6)运营管理:项目最终要采用楼宇自动化系统,对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和冷热源系统的各种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达到建筑物节能增效的目的。

五、超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总结

关注人文关怀

因地制宜,从建造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等因素考虑初步设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扬长避短,使能源使用率最大化。

2、强调节资高效

结合独特的气候环境与建筑本体特征,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节能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根据绿色建筑的达标目标确定设计低成本绿色建筑的最佳设计模式。对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的选用、使用、维护、排放等全过程控制,减少使用,减少排放。

3、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

目的是减少装修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与材料的浪费。考虑到空间的后续利用,在条件允许时,建筑隔断应优先考虑轻质墙体。

4、合理采用高性能建筑材料

本着因地制宜、本土材料使用最大化和绿色建材优化的思路,提高3R建材利用率,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考虑到超高层建筑100年的寿命以及建筑的结构安全要求,建议合理采用高性能的混凝土和钢材,以有效降低其使用量,实现间接的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益。

5、绿色施工

加强工程施工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施工。

6、注重建筑的运行管理

设置能源和环境信息综合监管平台,提高运营管理和物业管理智能化的水平,最终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

7、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强化建筑节能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对绿色建筑的开发与评估,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从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和其他财务刺激促进保护环境技术的发展和执行环保政策,增加经济上的可行性。

结语: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体系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和产品都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我们应积极探索和研究科学、高效的技术策略并予以推广。这不仅需要制定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帮助推动,更多时候需要对开发商、产品供应商、设计师、建造商、使用者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通过激励性机制和密切的指导,引导建造活动的参与各方共同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从而设计出更节能、更环保、低碳排放的超高层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冬茹,冯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探析[J].城市建设.2010(16)

2.祖其根,王世明,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策[J].上海建材.2008(3)

3.李静.超高层建筑节能的思考与实践,上海节能,2008年第4期

4.国家标准. 《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2年5月)

上一篇:试论城市土壤对园林树木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园林工程绿化种植施工工序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