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转学酿恶果换来一纸精神分裂诊断书

时间:2022-09-03 06:19:48

五次转学酿恶果换来一纸精神分裂诊断书

为了让女儿靠知识改变命运,他一心计划着自己的育才梦。从小学到高中,他精心安排了女儿的五次转学;从“贵族式”教育到“博士化”教育,他倾尽全力为女儿打造自己心中完美的教育环境。

然而,身处“孟母式”教育下的女儿,却在一次次的转学中悄然发生着改变:沮丧、骄横、自卑、绝望……几乎崩溃的女儿终以一纸精神分裂诊断书,击碎了这场由父母精心策划的疯狂育才梦……

低学历父母育才梦,为爱女打造成才路

现年46岁的张海刚是安徽阜阳人,妻子李梅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李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一直无法找到好的工作,两人的生活全靠商中学历的张海刚打工勉强维持。1989年,他们的女儿张小燕出生了。尽管生活拮据,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安稳而平静。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女儿张小燕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吃尽了低学历苦的夫妻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成为一个做学问的人。张海刚时常对李梅说:“咱们得好好培养小燕,将来让她考个名牌大学,一家人就有盼头了!”

1997年9月,张海刚把小燕送到县里的小学上一年级。看着女儿每天放学到家安静而认真地做着作业,张海刚喜忧参半:女儿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女儿上学后,一家人的日子却过得捉襟见肘起来。

为了能为小燕的将来多赚点学费,张海刚开始组织乐队东奔西走地参加婚庆活动。辛苦不说,收入还不稳定,每每看着婚庆典礼上那些人大吃大嚼的高兴劲儿,张海刚心里不免五味杂陈:同样是人。凭什么自己和队员们就要蹲在门外风吹日晒,赔着笑脸卖力地为他们助兴解闷?这做人的差别也太大了!

更让他可气的是,有一次,百般挑剔的东家不满意他们的演奏,竟蛮横无理地破口大骂:“就你们这点水平,还想到这混饭吃,不打你们算是给你们面子,赶紧给我滚!”白忙活一场没得到一分钱的报酬,还饱受屈辱,张海刚含着眼泪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女儿重走自己的老路,一定要让女儿读最好的学校。靠知识改变命运!但现实的经济情况,无疑是阻碍他实现梦想的最大绊脚石。为了女儿的将来,他决定出去闯一闻。

1999年春节过后,张海刚从亲戚那儿借了笔钱,只身一人去到浙江义务打拼。凭着聪明的头脑和一股子冲劲,张海刚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由于地段好,又能吃苦,他的公司很快便步入正轨,不到两年,他就还清了债,女儿的学费也有了着落。此时,张海刚发现,义务这个地方不仅人杰地灵,而且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也比自己的家乡好很多。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2001年8月,他将妻子和女儿接到身边。

为了让女儿顺利入学,张海刚托人四处奔走,最后不惜花高价将女儿转到当地一所小学上学,还在女儿学校附近租了一闻房子就近照顾。在送女儿上学的途中,张海刚语重心长地叮咛:“小燕,咱们到这儿来上学可不容易,在学校里一定要好好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不会和爸妈一样受苦了!”“知道了,爸爸!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的!”看着小燕开心地跑进教室,张海刚不禁笑了:女儿一定会成才的!

然而,放学回家后的小燕却显得有些闷闷不乐:“妈妈,这里的同学对我一点儿也不好!今天老师让大家手拉手排成几排,我站在队伍中间,没有一个同学肯牵我的手。”说着说着,小燕的眼圈红了。“没事,那是同学和你不热,过几天就是好朋友了。”李梅笑着安慰,以为这只是孩子认生,并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可张海刚和李梅远不知道,面对新老师和新同学,小燕还很难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在学校,虽然她学习很勤奋,但是她在农村养成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习性时常招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有一次上数学课,她将草稿纸扔得满地都是,老师批评了她,可没过一会儿,她又把书包里的面包渣抖落一地,老师一气之下把她赶出门,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受此打击的小燕,渐渐地不爱说话了。

女儿的转交,让李梅很担心,她决定去学校一探究竟。那天好不容易等到女儿下课的李梅,发现同学们都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开心地嬉笑打闹,唯独不见小燕。走进教室一看,才发现小燕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默默发呆。原来,这天小燕在体育课上做体操,因为动作不协调,又惹得同学哈哈大笑,这令她感到非常难过和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她不愿意再跟同学们有过多的接触,更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了。

看着小燕孤独的身影,李梅心疼极了,赶紧走过去抱住女儿。谁知女儿一看见李梅,就“哇”的一声哭起来:“妈妈,同学笑我是土包子、外乡人。我们不在这里上学了,好不好?我想回家!”原来,小燕身上那条绿色的小布裙以及家乡味十足的普通话也成为同学的笑柄。

要做人上人,怎么能被人瞧不起!第二天,李梅当即上街给小燕买了几件漂亮且价格不菲的花裙子。为了加强对小燕的普通话训练,每天小燕一回到家,李梅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少儿频道,强迫小燕跟着学……然而,小燕在学校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在学校受同学奚落,回到家又要接受妈妈的训练,生活在双重压力下的小燕渐渐变得异常敏感而脆弱。有时李梅声音稍微大点儿,小燕就会哭闹:“妈妈,你不要让我学普通话了,我真的不想上学!”看着女儿的改变,李梅虽然心有不舍,可一想到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就是为了女儿能在这里好好地学习,李梅还是把心一横:“小燕,你要听话,安心在这里上学,妈妈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哇。你将来必须考上重点大学,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

为求成绩疯狂转学,爱女怎堪频频“转换”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受尽冷遇和委屈的小燕变得越来越消沉。她非但没有和同学搞好关系,成绩反而一点一点地下降了。这在张海刚心里引起了不小震动:当初来这里图什么?不就是想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吗?怎么越学越差了呢?吃的用的都不愁,难道是学校不够好?这让张海刚第一时间想到了转学。要为女儿转学,就必须放弃现在所有的一切。想到这。张海刚有些犹豫了。但一想到女儿的将来,又有什么能比这更重要呢!2003年3月,张海刚抛弃了义乌的一切,怀着无限的期望,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距商义乌100多公里的另一个城市。

为了能让女儿受到最好的教育,夫妻俩几经打听,决定让女儿到当地的一所贵族式学校接受最好的初中教育,不惜成本地为女儿敲开了通向贵族教育的大门。在贵族学校,像小燕一样操着南腔北调的学生太多了,一时间小燕曾经的“特殊”也被这个新环境无形地包容了。渐渐地,小燕忘记了过去的烦恼,在教室和谐的氛围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叽叽喳喳的又像小麻雀一样爱说爱笑了。放下思想包袱的小燕,在这里学习起来也如鱼得水,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这让张海刚与李梅非常高兴,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对女儿更加疼爱了。

因为贵族学校实行全封闭式教学模式,吃住全在学校,只有周末休假,因此张海刚每到星期五就会骑

着摩托车接小燕回家。每次小燕一到家,李梅都会心疼地迎上前来,给女儿“松绑”。卸下她的书包,然后将小燕一个星期的脏衣服全部泡到大盆里清洗干净。他们觉得小燕在学校学习很辛苦,什么家务活都舍不得让她做,还不时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有一天晚上,小燕要吃饺子,李梅与张海刚只好临时做。由于碗烫,李梅担心小燕抓不牢,于是端起碗一个一个地将饺子吹凉喂进她的嘴里,小燕只要稍微一皱眉,李梅就会会意地对着汤勺里的饺子吹,生怕烫着了宝贝女儿。伺候完小燕已是晚上8点多,此时的张海刚和李梅却还饿着肚子,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

学校的饭菜不对小燕的胃口,李梅总会不厌其烦地做些女儿爱吃的送到学校,托传达室的保安转给小燕。看着李梅奔波劳碌的身影,保安都不禁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张海刚和李梅却觉得很正常。他们一心想着:只要能给女儿创造最好的求学环境,这样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小燕在父母的宠溺下,悄悄发生着改变,她甚至觉得因为自己学习好,父母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身处青春期的女孩都爱漂亮,小燕开始把心思花在了打扮上,一回家就缠着妈妈去商场买衣服。这年下半年开始,小燕的学习成绩开始有所下降。李梅不由得担心起来,她将自己的忧虑告诉了丈夫。早听说贵族学校容易形成攀比,这岂不是耽误了女儿的将来!此时的张海刚和李梅,想到的并不是如何去引导女儿,而是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了学校。于是两人当下决定,再次为女儿转校!

2005年,张海刚所在城市的邻城举行了一场博士大会,来自全球各地近200名院士、博士齐聚家乡,场面非常热闹。从亲戚处听闻消息的张海刚立即驱车赶往邻城了解情况。张海刚了解到,这里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可谓人才济济。他当即决定把女儿转学至此,他希望女儿能在这里接受“博士化”的教育。张海刚不顾女儿的强烈反对,自顾自地为她办理了转学手续。为了让小燕打好学习基础,他又让女儿复读了一年,随后将女儿送进当地的一所中学上初二。每个星期,张海刚都会不辞辛苦地开车接送小燕,这无形中给小燕施加了压力。重压下的小燕在学校也是备受煎熬,原本已经适应了之前学习环境的她,突然面对新环境,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调整学习状态,尤其是有的老师讲课时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让小燕难以听懂,她有好几次都急得想哭,考试成绩更是降到了全班倒数第六名。

五次转学一纸诊断,击碎“孟母式”育才梦

小燕急剧下滑的成绩。揪紧了张海刚的心。还没等女儿喘口气,望女成凤的张海刚又急急忙忙将女儿转到了另一所中学。到了初三下半学期,张海刚不断给女儿施压:“小燕!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啊!”小燕委屈地说:“爸爸,不是我不愿意好好学习,你老是给我换学校,每个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同,老师教学的方法都不一样,我来不及适应这里的环境,你就要我转学了,我实在不喜欢哪!”心急如焚的张海刚哪里听得进这些,他严肃地说:“小燕,别想那么多,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转眼中考临近,小燕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周末,她去到张海刚的广告公司,刚一进门就看到爸爸正忙着做广告牌,汗水浸湿了衣服不说,还得赔着笑脸和客户谈生意。这让小燕意识到,爸爸供她读书的每一分钱,都凝结着辛勤的汗水,可一想到自己的成绩,她觉得身上的压力更重了。

然而,中考成绩出来,小燕只考了350多分,连普通高中都无法上。受此重击的张海刚咬咬牙又让小燕复读了一年。第二年,重压下的小燕以360多分的成绩再次落榜。张海刚失望极了,但强烈的期望还是让他继续着自己的造才梦。他当即决定花高价让女儿再次复读,可此时小燕的成绩离录取分数线甚远,没有学校再肯录取她。无奈之下,张海刚只好托朋友花钱走关系将女儿送到60公里外的一所高中。小燕又一次被送到新的环境。遭受了两次失败打击的小燕,觉得自己像是个没人要的包袱,总是被爸妈丢来丢去,心里渐渐对学习充满了怨恨。

在张海刚“轰炸式”的劝导下,小燕最终勉强答应按时去学校补课,但学习态度还是很消极,成绩也始终上不去。这时,老师和同学的冷眼与讥笑,也让小燕内心充满了自卑和绝望。有一次周末,张海刚来接小燕,遇上一个女同学因为衣服被小燕不小心甩到了钢笔水,正在和小燕争吵。看到脸上挂着两行泪水的女儿,像犯人一样低头不语,张海刚的心像被剜去了一块内,他赶紧冲过去怒喝道:“别吵了,你看她哭成啥样了,又不是故意的,我赔你就是了!”张海刚准备掏钱,刚好被女生的家长看到这一幕,对方嘲笑着说:“原来你就是她的家长。你的女儿调皮捣蛋,学习还这么差,能把她介绍到哪个好学校啊!”张海刚顿时被气得面红耳赤,当即无语。而这些话也让小燕深受刺激,好长时间都缓不过劲来。

小燕硬着头皮煎熬了一个学期。高一第二学期,一位新来的老师专门叫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辅导她,但小燕的成绩还是没有一点提高,为此,张海刚夫妇一筹莫展。想到此时的小燕已无学校可去,他们也没了招。

2008年11月的一天,上课时老师点名让小燕回答问题,结果小燕一问三不知。老师当即不悦地说:“张小燕,你父母对你期望那么高,每个星期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你上学,你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你怎么对得起他们哪!”小燕顿时委屈地哭了起来……张海刚夫妇哪里知道,自己的女儿每换一个环境,心理就要多承受一分压力,在频繁的转校中,小燕稚嫩的心理早已不堪承受。

回到宿舍后,小燕强迫自己看书学习,却怎么也看不进去。那天晚上她做梦梦见自己正在考试,老师公布她的考试成绩居然全部都是零分,全班同学的哄笑和鄙夷让她再也不堪承受,小燕哭了,她大叫着从梦中惊醒:“我不想读书了,不想读书了!”

渐渐地,小燕开始失眠,整晚睡不着觉,而白天上课时,她就昏昏欲睡。老师批评她,她更加听不进课,精神也开始变得恍惚起来。有一次,正在上课的小燕突然自言自语,还发出两声怪异的笑声,着实把老师和同学吓了一大跳。“她怎么了?不会是精神病吧?”同学们窃窃私语。老师赶紧通知了张海刚。

接到消息的张海刚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此时的小燕正傻傻地在寝室里手舞足蹈地来回走动,眼神呆滞。她的手里似乎捧着一本“书”,她正在专心地背课文。张海刚走过去一看,却发现女儿的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这一幕让他惊呆了。他一把抱过小燕号啕大哭:“小燕,都是爸爸不好,都是爸爸害了你!”

张海刚当即把女儿送去医院。医生诊断,小燕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医生说,由于小燕的内心不断遭受外界的刺激和沉重的压力,导致意识和行为异常,家人应多体谅和理解,帮助其走出思想与精神的误区。听着医生的诊断,张海刚和李梅追悔莫及,抱头痛哭,他们这才意识到平时只注重女儿的学习成绩,只知道频繁转学,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2009年8月,经过治疗,小燕病情已有所缓解。目前张海刚夫妇已将小燕接回家休养……

(因涉及主人公隐私,人名,事发地点已作技术处理)

编后语:

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对孩子成绩的重视往往甚于对其人格的尊重和对其内心世界的了解。转校、补习、家教……家长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生活。自以为完全是为了孩子,却不知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对孩子尊重,让孩子自主,也剥夺了孩子本该拥有的自由和快乐。本文故事即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其实,对孩子的了解和尊重,远比一味的规划来得更为重要。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许多父母在爱的名义下伤害被子,实际上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囊。”

上一篇:“富二代”牛气受挫,竞争劣势中举起泄愤之刀 下一篇:找到你的贵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