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走出去”生存法则

时间:2022-09-03 06:12:34

中企“走出去”生存法则

“走出去”似乎已是中国企业提振信心的不二选择。但对于相对陌生的全球市场,中国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还是先搞清楚国际市场到底存在哪些不确定风险吧!全球需求不振,经济低迷或竞争性的汇率政策导致的各国本币大幅贬值,购买力下降;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导致中国制造的价格竞争力优势不再明显等,这些趋势非短期内可以扭转,很难指望海外市场有一个V字形的反弹,继2008?2010年之后,国际市场或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低谷。

对于致力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必须要学习适应每3?5年就要面对一次全球性的经济波动。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是看其上升期的扩张速度,而是下行期的生存能力。国内国外,概莫如此。

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巨头卡特彼勒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可资中国企业借鉴。工程机械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和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卡特彼勒不仅在每次危机当中都能平安度过,甚至在危机过后都会变得更加强大。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5年行业的顶峰期,卡特彼勒就警觉地预判到下一场危机将不可避免。卡特彼勒决策层制定了“低谷计划”:快速削减库存;制定裁员的预案,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加强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同,避免一个部门的动作恶性影响到组织内其他部分;危机时不忘与供应商和商的有效协同,充分关注上下游企业的核心利益,不为一时的喘息而牺牲未来的发展;继续加大对中国等新兴战略市场的投资,深化全球化以平衡风险。

以上措施帮助卡特彼勒快速走出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谷底。这个案例表明,如果应对得当,企业不仅不会被危机所打倒,甚至可以在危机过后变得更加强大。

面对已到来的一波新风浪,国际化中的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核心问题是要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市场的第二本土市场(Second Home Market),形成“1+1+N”的局面。第一个“1”指的是中国市场,第二个“1”指建设至少一个能够对中国市场形成有力补充的第二市场,如果做不到多个第二市场,至少要有一个。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资源要向这里倾斜。“N”是指需要多个未来培育发展的市场,贡献没有第二本土市场大,但累积起来也很可观。

通过海外并购的手段改善在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提高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相当重要。尤其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国际市场很可能出现一些有价值的并购机会。2009?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就有大批难以为继的欧美企业到中国寻求合作。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应该把握机会,大胆出击,以合资、合作乃至并购的手段切入价值链的关键控制点,提升在整个价值链的话语权和掌控力。

当然,忘记着力解决业务链中的痛点,深度挖掘客户价值的机会点,那只能后果自负了。 致力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要适应每3~5年就面对一次全球的经济波动。

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业务发展中都存在一些痛点,这些痛点既是制约国际商和客户放心、便利选择中国产品、增加客户黏度的瓶颈点,也是中国企业超越竞争的机会点,更是“MADE IN CHINA”摆脱利润单纯依赖产品销售单一盈利模式的未来盈利点。

以装备制造业来例,后市场的服务、配件业务和为海外最终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融资租赁业务,就是痛点和机会点。

解决这些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但问题就摆在那里,要实现国际化乃至全球化,这些是必须攻克的堡垒,必须打通的经络。谁能率先解决这些问题,谁就能走得更远更好。结合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国际化企业必须把这方面的经营性资源不断向海外投入延伸。

更重要的是,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金融危机来临,正是中国企业放弃盲目贪大求全,苦练内功的最佳时机。要发自内心地从产量转向对质量的不懈追求,造出像日本小松一样,在性能、成本、智能技术应用等各方面都有卓越竞争优势的工业产品。

同步进行的是优化组织,提供海外运营效率。为了覆盖庞大的海外市场,从事国际化业务的走出去企业大多建立了庞大的组织和团队,天长日久,难免出现组织臃肿、流程冗长、效率低下的问题。加之,中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决策集中的文化,与海外经营所需要的快速高效决策是背道而驰,极大影响海外运营效率。

因此,每个企业都要逐步改变既有的组织文化和习惯做法,逐步改变总公司全部“垂直控制”的模式,更大胆地向海外一线授权是无疑是大势所趋。这也意味着必须经历多次的痛苦组织重构的过程,而且企业越大越痛苦。

此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势在必行。扩大海外一线业务授权当然需要有若干个独当一面的大将才行。国际业务从业人员从开始入职到培养成才至少要花费5年的时间,这期间企业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有调研显示,一名外派员工公司每年付出的总成本是年薪的3?6倍。5年后既是员工的业务成熟期,也是家庭问题纠结多发的高峰期,更是外界诱惑最多的时期。如何对外派员工乃至家庭提供恰当的生活支持和人性关怀,为外派员工制定完备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实现国际化业务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考虑的课题。

全球经济大环境不佳,国际企业开始裁员,给中国企业猎聘海外人才提供了最佳时机。2013年期间卡特彼勒矿山事业部大裁员期间,中国某工程机械企业就曾经在美国聘到了绝对有能力又超值的产品经理。

(作者系正略咨询合伙人)

上一篇:Uber监管困局的唯一出路 下一篇:阴影下的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