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干旱:5个汶川男人跨越千山万水的感恩之旅

时间:2022-09-03 04:41:32

西南干旱:5个汶川男人跨越千山万水的感恩之旅

5个汶川男人,他们分别是农民、小生意人、待业青年……在电视上看到贵州望谟县麻山镇的旱情后,他们决定为此地的孩子送水、帮他们寻找水源。5个人先是自己凑钱,接着又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募捐会,筹得13000元的善款。然后,一辆车载着全镇人的爱心,他们奔往2500公里外的目的地。

漫长艰难的旅途,他们诚实地履行着心中的承诺……

尚在接受援助的他们,组成5人“爱心阵营”

41岁的杨安军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他会被水逼上绝境。

杨安军的家位于汶川石磨镇,那里有岷江支流穿镇而过。在杨安军看来,水就像大山里的草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5・12”地震后,这平日里最亲近、最熟悉的水,却变成了流动的魔鬼,不准接近,更不能饮用。

废墟之上,杨安军徒手去救自己的同胞,喉咙干渴得直冒烟,此时,哪怕有一小口清水,都是活下去的动力。夜空中弥漫着哀号、恐惧和绝望,杨安军悲哀地想,缺水断粮,就是有幸活下来,也度不过几个明天……

然而,第二天下午,救援人员便“从天而降”。有位操着贵州口音的男子将手里的半瓶水递给嘴唇已干裂的杨安军。杨安军来不及道谢便一饮而尽,而那位贵州男子则转身去给一些老人手里塞钱……

此情此景,杨安军刻骨铭心。

转眼,各类大型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在戴黄色安全帽、着红色外套、后背印着“广东佛山”字样的建设者的带领下,齐整地开进水磨镇。建设者们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破碎的山河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韵律,一幢幢美丽的羌族小楼像灿烂绽放的格桑花,点缀在翠绿的山脚。

2010年3月27日下午,待业在家的杨安军在老镇茶楼喝茶,心想着再过半年就能搬进新居,心里美滋滋的。无意间,他扫了几眼挂在墙上的电视,看到新闻正在直播贵州的旱情――碗口粗的树木枯死、庄稼绝收、用来蓄水的水窖早已枯竭,人们翻山越岭地寻找水源。一位70来岁的大爷,腰间拴着一个水瓶,挥动着锄头在高山上挖水渠,干渴难捱之际,才小小地抿一口茶水,又宝贝似地拴回腰间……

随后,镜头切换到望谟县麻山镇中心学校。孩子们喝的都是外面捐助的瓶装水,每人每天半瓶,不少孩子舍不得喝,将水留给了父母或爷爷奶奶。孩子们的眼睛是明亮的,心却担负着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的沉重。

杨安军抹了下脸,发觉自己早已热泪盈眶,电视镜头里的画面将他的记忆拉回到地震后那段悲痛而温暖的日子,想起那位不留姓名的贵州男子的半瓶水,而他的家乡正在遭受磨难,自己又怎能坐视不管?

杨安军的好友王泽斌正好也在这间茶楼,他说:“老杨,地震后,无数好心人给我们送吃的、送喝的,我们才挺了过来。帮助过我们的人有难了,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

杨安军家世代农民,他靠打零工维持家用,王泽斌在镇上做点儿小生意,养活一大家口人。杨安军掂量下自己的家底,共2000元钱,他全部捐了出来,王泽斌也表示捐出1000元钱。

杨安军和王泽斌的谈话,被邻座的马建和张伟听得清清楚楚,他俩全是80后,因等待安置房的分配,没去外地打工。被两位大哥的热心肠所感染,也主动加入到了这个献爱心的“阵营”中,各拿出1000元钱。

随后,在几个人的带动下,杨安军的哥哥杨安明、王泽斌的弟弟王泽武、张伟的弟弟张斌、马建的朋友周涛纷纷表示大力支持,每人出资1000元,很快筹集到9000元爱心资金。周涛还加入到了这个共计5人的“爱心阵营”。

这时,阵营里出现分歧,杨安军主张将这些钱捐给当地民政部门,指定用于对望谟县麻山学校学生饮水,其他几人则建议在石磨镇组织一场爱心募捐,让更多的汶川人加入进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少数服从多数。他们当即拟定在次日下午举行募捐活动,地点定在“水磨民贸市场”正门口,此处人流集中、交通方便。他们特意赶制了一条横幅,上写“感恩回报,心系旱区”。同时,5个人找来装方便面的纸箱作为募捐箱,上方剪出一个铅笔盒大小的洞,再用红纸包裹,正前方歪歪斜斜地写了“募捐箱”三个字。

3月28日下午2点,募捐活动正式开始,没有主持人、没有音乐,也没有规范的流程,募捐在安静和信任的氛围中进行。村民们主动排好队,将面值100元、50元、20元、10元不等的钞票甚至角票投进捐款箱。

59岁的李明芳是水磨市场的一名清洁工,靠每月的几百元工资支撑着她的家庭,以节约出名的她得知募捐消息后,放下手中的活儿,很快走到活动现场,从包里摸出惟一的一张100元钱,表情严肃地投进募捐箱。

水磨小学的几个孩子也唧唧喳喳地来“看热闹”,看到为贵州的孩子募捐,他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在书包和衣服兜里翻找着,找出5元、10元的钞票,孩子们伸出稚嫩的手,亲自将钱投进募捐箱。

杨安军、王泽斌等5人深受感动。感恩和爱,让内心绽放出真正的快乐,这是灾难赐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5000里迢遥路途,共赴感恩之约

募捐共得3000元钱,加上之前的9000元个人捐款,共计12000元,五人商量过后,决定亲赴贵州,在本地买水送到望谟县麻山学校的孩子手里。他们还想,每个人都年富力强,可以去帮贵州的老乡们寻水源、挖水窖、凿水渠。

3月29日凌晨7点钟,杨安军、王泽斌、马建、张伟和周涛5人驱车上路,开着王泽斌新买不久的捷达轿车。车上备足干粮,用一些空矿泉水瓶装满凉开水。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前来送行,小朋友将他们连夜制作的写有“贵州小朋友,加油!”的卡片递到杨安军手里。

五个人轮番开车,沿成都、遂宁、重庆向贵州进发,为了节约高速过路费,部分路段绕县道、乡道而行,即使手持地图,也少不了走冤枉路。一路风餐露宿,吃干粮、喝泉水,21个小时后,终于抵达贵阳。天色已晚,他们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间40元的旅馆客房安顿下来。

杨安军、王泽斌和周涛刚躺在床上,就打起了呼噜,年轻的马建则忽然兴奋地大叫:“下雨了,快来看,下雨了!”

睡着的人都被他的喊声吵醒,咚咚咚跑出旅馆,站在院子里5个男人仰起脸,感受这来之不易的春夜喜雨。5人兴奋地讨论,如果这场雨下足,灾区人民的日子就好过了,大家可以不用再赶路,将钱捐出去即可。

半夜,王泽斌爬起来手伸出窗外,干燥的季风掠过手指,天边呈现出一片绛红色的光亮,路灯下地面发白,细雨早已了无影踪。他重重地叹了口气。

凌晨7点钟,5个人重新上路,上贵遵高速、穿贵黄公路,风尘仆仆地进入贵州紫云境内。这时,大家神情凝重起来,电视上播放的旱情真实地出现在他们眼前:树木枯死、庄稼绝收,黄褐色土地上不时闪现出送水的车队。远处被晒焦的菜地旁,有一个偌大的水池,池子里沉积的全是废弃的污水,水面上还漂着垃圾、树叶,孩子们正撇开垃圾、树叶,像宝贝似的将污水舀进桶里,两个孩子抬一桶水,后面的孩子怕水溢出来,一只手牢牢地抓住提梁……

杨安军含泪注视着这幅场景,回头,看到每个人眼里都闪烁着泪花……在这些孩子面前,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力,因为车上没有水,注视着孩子们抬着脏水回到学校,他们不敢想象这些水会用来做什么。杨安军猛踩油门赶路,他们早一天抵达,孩子们就早一天能喝到干净的水。

4月1日下午,一行人到达贵州望谟县,这个被称为“中国油桐之乡”的县城,板栗、柑桔、龙眼、荔枝、香蕉等植物或绝收,或正受到严峻的考验。5个人决定,先买水,找小货车,再吃饭休息。

次日一早,他们直达麻山镇,辗转找了五六家水商,直到城南的一家副食品店,店门口写着“娃哈哈”水的处,老板叫叶学琴,是一位60多岁的退休教师。“老人家,我们是从汶川来的,希望你的水能给我们一点儿优惠,我们送给山里的孩子。”张伟和马建主动向叶老板道出实情。

叶学琴睁大双眼,看着眼前这位满脸灰尘的异乡汉子,显得很激动。“你们这么远来献爱心,真是太伟大了!”路旁的行人纷纷朝这边张望。王泽斌赶紧示意他小声些:“您千万别这么说,一点儿小事,哪能扯上‘伟大’两个字!”

叶学琴按每件水18.5元的成本价卖给他们530件水,并主动提出免费为他们送到麻山学校。杨安军等人谢绝了,坚持给叶学琴500元钱租他的小货车,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叶学琴只象征性地收取了150元油钱。

晚上8点钟,杨安军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望谟县政府工作人员。“杨先生,我们明天带你们去送水,上午8点钟出发,你们看如何?”杨安军一头雾水。

原来,“好事”的叶学琴已拨打了政府热线,汇报了5个汶川人的“事迹”。杨安军知道原委后,婉言拒绝了:“我们少去一辆车,节约下来的油钱,可买来更多的水!”

工作人员顿了顿,真挚地邀请道:“你们回望谟时,记得给我打电话,我以个人的身份请你们吃顿饭!”

灾难终会过去,爱心永不磨灭

两辆车、5个人,趟过60公里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麻山镇。

从早上起,汶川人送水的消息已在这个朴素贫穷的镇子上传开了,麻山学校校门上拉起了红色的横幅,孩子们列队迎接。

杨安军看到了台下孩子们的笑脸,多么希望属于他们的这份快乐不要转瞬即逝。他说:“地震中,多亏了一位贵州人的半瓶水,我才少遭不少罪;多亏了全国人民的援助,我和我的乡亲们才过上比以前好几倍的生活。我们都是农民,没有太多钱买水,这些水只能代表汶川水磨镇的一份心意,送给孩子们……”

杨安军的话,赢得热烈掌声。水分发给孩子们之后,杨安军取出汶川孩子们送给麻山孩子的卡片――清澈的溪流、青黄的菜花、漂亮的房屋圈在两颗大大的“心”形里。接到卡片的老师哽咽着说:“杨大哥,你们的孩子太好了!”这时,有两名高年级的同学来到杨安军和王泽斌身边,他们每人分得3瓶水,却将各自的一瓶送给两人:“叔叔,这瓶水你们留着路上喝,我们有两瓶水足够了!”

人世间的爱如此相似,杨安军回忆起地震时人们守望相助,食品你让我、我让你的情景。麻山小学的存水只够维持两天,5个汶川男人送的水,将有水的日子延迟了几天。杨安军怎么忍心从孩子们手上拿走生命甘泉一样的水呢?他撒谎说:“孩子,我们车上有,这水你们留着吧。”其中的一名同学,瘦高个子,嘴唇白白的,明显营养不良,他明澈的眼睛里闪动着亮光:“叔叔,你们人真好,了不起!”

杨安军拍拍他的肩膀:“你们也很了不起,灾难终会过去的,相信你们能够挺住!”一颗眼泪从孩子大大的眼睛里掉落,杨安军也流着泪将孩子拥入怀里……

送完水后,杨安军5人向镇政府请命,帮老乡们找水源、挖水窖、凿水渠,镇领导坦诚地告诉他们:“这里根本不缺少找水的劳力。”

2010年4月3日凌晨6点钟,杨安军一行没有惊动任何人,踏上返程路途。在望谟县归还了叶老板的小货车,也没有给县政府“请吃饭”的那名工作人员打电话。叶老板强塞给他们的十几瓶矿泉水,他们也送给了沿途的苗族老乡。老乡们咧开嘴巴用当地语言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懂,但5个人都从他们的表情里读出了喜悦和感激。

就在这时,“爱心阵营”里负责“财务”的王泽斌愁眉不展地说,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盘缠回家了――绕县道乡道,所剩的钱不够加油;走高速路,过路费更贵得吓人。大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商量出一个下下策:走高速路,在收费窗口说明情况,请求免费通行。结果,除一条高速路外,其它所有的高速路都为他们开了绿灯。

两天后,5个人回到了家乡,继续寻求工作,演绎着各自家庭的喜怒哀乐。

2010年4月6日,杨安军等5人联合写了一则榜文,张贴在水磨镇“水磨民贸市场”的醒目位置,贵州之行的所有费用详细记录在上。细心的人们在榜文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8个字:“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责编/徐金皓

上一篇:谱一曲田园High歌 下一篇:对婚姻失望时,请保持一颗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