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图像视觉特征 优化美术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03 03:23:18

解读图像视觉特征 优化美术教学策略

美术教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最大的不同就在图像及图像传达出来的视觉特征。学生从图像中积累视觉体验,发展其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解读图像视觉特征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为,只有用心走进图像世界,解读图像,挖掘图像的视觉特征,体会教材图像的用意,优化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一、读透“图像三性”,优化教学设计

1.解读教材,寻找图像的冲击性

每次拿到美术教材进行教学时,笔者往往觉得教材的图像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觉得过于常规而失去了美术的视觉性。在教《新村落新社区》一课时,笔者查阅了相当多的书籍和教材,大胆地采用了俯视角度,从形体、材质、色彩等方面观察建筑来提示引入新课,并结合身边的各种小型立体包装进行立体的构成设计和拼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的表达能力。作为教材中的图像,首先要对学生的视觉形成冲击,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其次是图像质量尽可能高并突出重点;最后是图像的细节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示。由于学生是教材最终的使用者,学生可以借助图像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师从教材的图像中看到新的教学点,从中获得新的灵感。教材图像不仅仅是一张图,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给人以种种美的感受。

2.品味教材,挖掘图像的艺术性

图像是美术教材的“本”,教材的美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图而生”。因此图像质量的高低和图像格调的雅俗是关键。中国有一句老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因人而异,面对学生,图像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形式、色彩对比、质感、意境传达等方面。教材中的图像有的是形象可爱、色彩柔和的画面;有的是形状奇特、色彩鲜艳的画面;有的是色彩丰富、格调高雅的画面。大量的作品不仅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欣赏,还要帮助孩子发现其中的美。如何让孩子品味到图像的艺术性呢?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个人艺术修养,能找到不同层次“美”的图像;其次是图像本身要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包括大小、清晰度、质感、色彩真实度等;再次是需要图像被呈现出来的载体和相应的呈现方式的承托。教材中的图像不仅是一张图,更是一种美感的传递,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看、读、品味作品。

3.研读教材,重构图像的系统性

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之一,教师应该是读教材时间最多、拥有教材的册数最完整的人。在教学时,我经常去看教材内容前后的关联性,根据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说先要把教材读厚再把教材读薄,是很有道理的。我常常用很多方法去读教材。首先是快速看教材图片,然后把自己的第一感觉记录在教案纸上或心中,包括图片给我的视觉震撼力、图片的创意色彩等;其次是细读教材的提示和要求,把自己对图像教材的分析逐渐地加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思考,考虑“第一感觉”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重合区;最后是寻找感兴趣、有特色的教材图像素材,整理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图像某一个联系点延续教学的纵横向发展,如有时可以从图像的内容上进行延续,可以建立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图像文件夹或档案袋;也可以以某种美术元素来建立独立的文件夹或档案袋如“黑白画”;还可以通过一种主题建立延续……

这样的延续性图像建立不仅完善了教材图像的系统性,还为教师的教学做好了准备,避免了“茫茫大海,无处寻觅”的尴尬情景。教材中的图像不仅是一张图,更是一种系统化的重构,教师要用最吸引人的图像和灵感来设计出适合孩子学习的思路。

二、突破教学瓶颈,巧用图像资源

1.从经典图像中发现“教学点”

常听说一些大学的美术教师告诫自己:多去看看大师的作品,你就会有所收获!在教学之余,我常常去看一些作品展览,翻阅一些美术的图书,这总是能让我很兴奋,有时突发奇想,开始天马行空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欣赏无处不在,教材中总会有很多的名人大作,有的气韵生动,有的浓郁粉彩,有的黑白乾坤。面对这些精彩之作我总是能浮想联翩。在教材中隐藏着美术语言,同样也明示着完成这样的专业语言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这在图像中显示得更为直接和明显。使用者可以通过比较同一作者、同一系列的作品找到要突破的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通过比较图像,不仅让我们看到其中的不同,更看到了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给我们的是一种引导和思考,从而发现教学点。

2.从图像异同中挖掘“突破点”

如何选择最能打动孩子的作品开展教学是课前要思考的重点。比较作品的区别,可以让我们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点。在教学《家乡的桥》一课时中,教材呈现给我们很多不同角度、不同年代桥的作品,选哪一件作为教学的开场呢?这费了我很大的心思。纵观教材上各种关于桥的摄影作品,我比较了绍兴的纤道桥、卢沟桥、赵州桥和黄埔大桥,从桥的历史、美术性的角度来看,选择前三者的概率更大,但是比较所有的大桥我们发现:黄埔大桥更让孩子激动,因为桥独特的旋转构造和变化很接近孩子的某种赛车玩具的造型。在教学的第一时间,我设计了如下的步骤:我在黑板上画了三种不同的线,并且告知这三种不同的线都是表现一个物体,请孩子联想自己生活中的某一场景或某一样物体。在我的启发和孩子的猜测下我们快速了找到了桥的概念,但是更多的孩子对第三种线的桥有浓厚的兴趣,都发出了“陈老师,你画一下,你画一下”的呼声。我又问:“想再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上课内容吗?那赶紧走进我们今天学习的美术课,一起去看……”孩子被我的设计吸引,而设计这样的开场白源于我比较了作品的异同,并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点。在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图像资源进行了比较分析,巧妙地借助了作品本身的视觉性,挖掘走进教材的“突破口”,充分地展现了教材的艺术感。

3.从图像库资源中解“疑难点”

巧妙利用图像资源,解读美术教材,借助孩子兴趣和前后知识点关联构成主题。现行的美术教材都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在教学上要求螺旋上升。在教学中我常建构作品库,达到前后的连贯,从而化解了很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立体造型中,我遵照“造型—立体造型—雕塑”这样一个发展概念,让每个主题教学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在教学这类作品时,我把一册的《花式点心》、三册的《壶的聚会》、五册的《立体造型》、十册的《做做陶艺》全部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用橡皮泥制作花式点心的过程让孩子体会到简单造型的乐趣,随后我结合孩子的作品进行了半立体的欣赏和延伸,在教学《壶的聚会》一课时我以花式点心为依据让学生思考:怎么让这个点心再厚一些?逐渐地引导到立体概念;最后让学生欣赏作品“明代提壶”“青花瓷”“现代壶艺”等,建立立体的意识。在《立体造型》和《做做陶艺》中我不再以抽象的雕塑作品为开场白,而是从《壶的聚会》开始,我提出了“如何做一个360度都可以欣赏的壶”的问题,进而转向雕塑的体验过程和认识,让学生以“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雕塑”“天津的《风》雕塑”以及现代各种陶艺来进行作品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建立了以“主题”为单位的思路延续,学生有了一个比较科学、完整的美术学习阶段体验。类似的主题作品库可以在绘画、建筑、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中体会和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有层次的艺术体验。

(浙江省湖州市环渚乡塘甸小学 313000)

上一篇:巧妙引导 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下一篇:成为女狙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