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脚与点石的合理布局

时间:2022-09-03 10:46:32

水石盆景在制作过程中对山峰的坡脚及点石的处置是有一定章法的,这是因为水石盆景制作的首要问题是意境的创造,而意境创造的一个主要手法则是“虚实相生”。

在水石盆景中,山为实,水为虚,高山为实,坡脚为虚。高山外形的实景美,使人赏心悦目,坡脚及水影变幻的虚景美,使人品味联想。因此,水石盆景的坡脚及点石的处置也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好山与水的关系。

与山体相连向水面延伸的低矮山石为坡脚,离开群山孤立水中的小块山石为点石。给水石盆景适当合理地置些坡脚与点石,能使盆景构图更秀美,更活泼,更富有变化。如果主峰与次峰石料的形状不很理想,只要在坡脚与点石上下功夫,也不失为一件好作品。反之,如果没有坡脚与点石或坡脚与点石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观赏效果,看上去不是呆板粗糙,就是杂乱无章和简单乏味。因此,合理的坡脚与点石,使盆景的山势有了起伏,画面有了虚实,构图有了灵气。两山间通为谷,不通为壑,而壑的形成离不开坡脚,水面的迂回曲折更离不开壑。所以一件盆量作品的好坏,坡脚与点石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一、坡脚处置的形式

水石盆景中坡脚的处置通常有三种形式,即起伏下降式、迂回延伸式、蜿蜒曲折式。可根据构图与布局的需要,将一种或二、三种形式同时用在一盆盆景中。

1.起伏下降式:一般水石盆景中以高峰成悬崖峭壁直接入水的画面景观不太多,大自然实景更是如此。大多以有层次的坡脚起伏,低缓入水,坡脚或平或斜、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匠意而又自然显示出虚实、轻重、上下、突缓的对比,使山峰、山腹过渡自然、衔接和顺,避免使山峰显得突兀,山脚显得臃肿而无根基。在表现坡脚山石形美景观的同时,还可以充分表现盆中水面变幻的虚影和虚景,“既得画中之景,兼得画外之景”,可在坡脚的前后左右留有适量空间,合理而又巧妙地配置远山、近岛、礁矶等,使水面映衬得更为开阔旷远,使岸沿的坡脚、平台及峰峦等其他景物以水平面为中轴线反向呈现水中倒影,增加层次感,延伸纵深感,更好地起到了平衡、呼应、反衬、对比、体宜、借代的艺术效果,更进一步地充实、丰富和提升水石盆景的意境和景观画面。在具体的布局和坡脚的排列中要注意:延伸到水面的坡脚部分不能与主峰另一边成等腰三角形,延伸部分的最高点不能在中间位置,坡脚延伸的端点到主峰顶端不能成一条直线。

2.迂回延伸式:坡脚的形体要多样,迂回延伸入水要富有变化。坡脚有变化,才能更好地衬托出整座山峰的稳定和大气,而坡脚的变化也正是水石盆景比较注重的观赏部位之一,犹如行话所说:“上看峰,下看脚”,“虎头豹尾”。坡脚的迂回延伸入水,最忌平直,要“引导眼睛去追逐无限的变化”,一定要有回抱、虚实的变化,给人一种波动感、生气感和野趣感。力求山依水活,山水相济,有动有静;水绕山转,山水相间,有刚有柔。还可以在坡脚设庐居人,水面垂钓牧禽,滩头摆渡横舟,不要过分和刻意追求无章法、无创意的迂回转折,避免坡脚太多的匠意而僵硬呆滞,水泄不畅又不活。要注意坡脚的布局忌在一个平面上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大小或相同形状的壑或水湾。壑的大小、形状、前后要有变化,壑口左右两端要有前后,在一个水平面上及两端的坡脚放置的数量要有明显多少。要做到坡脚不一样大,坡石不一样形,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坡脚群的走势,须成收放势及单体坡脚的收放势,与群山整体保持一致。

3.蜿蜓曲折式:坡脚与岸线的设置要活泼多变,灵动跳跃而有节奏感,忌整齐划一。要力求有弯有曲,有凸有凹,有拐有缺,有分有合,有露有藏,有收有放,瘦皱透奇,曲折蜿蜒,坡脚的曲线不要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同一条弧线上,无论立面和平面要呈现流畅自如的天然曲线美。如遇到坡脚石料本身比较平直,可采用适当放置数块有曲线的小山石掩遮弥补的办法,也可达到曲折美观的效果。在坡脚蜿蜒与水面曲折之间也可以留出一些空间与平台巧妙地结合,设置舟船竹筏,使之有回旋余地。坡脚岸线上的一些房舍、庙宇、亭台楼阁等摆件设置要注意适宜得体、虚实相间,力求景、情、物、人相生相应,避免坡脚及沿水岸的平淡、单调及纷杂。此式比较适宜制作深远式水石盆景。

二、点石的放置

坡脚的形状较为平坦修长呈近岭形,而点石的形状比较陡峭呈巨石形,如果点石在坡脚边与坡脚相连形成三面环水则为矶,点石不与坡脚相连孤立水中,四面环水则为礁。点石的合理使用,不但能丰富作品内容,使画面更生动,更富有诗情画意,还能弥补布局中出现的败笔及不合理的章法。

1.由于坡脚的放置会形成很多壑,有时会出现相邻两个壑一般大,壑口呈喇叭形及壑口两端在一个水平面上,可适量置些点石,在壑口两边各放置适量点石可纠正邻壑一般大,在壑口一边内侧和另一边外侧放置适量点石,不但能改正壑口两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错误,同时还能纠正壑口呈喇叭形的错误。

2.在高平台或悬崖平台下不宜放置坡脚,而根据山形整体走势的需要又必须向水面延伸时,可选用大小若干、石形相宜的点石配之,将点石若干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向水面延伸。只要布局得当,不但不会削减高平台和悬崖平台的险峻,而且在小石的相衬下,更显平台的高大挺拔,仿佛若干年前受地壳运动的影响由高空跌落之石,使之浮想联翩。

3.在低平台附近放黄点石。在平台后靠峰的一边放置点石,能使平台生根,并能增加平台的厚实感,背景不脱空。在平台后临水的一边放置点石,不但能增加平台临水的长度,还能使平台处的水湾更迂回,形象更生动。在平台前峰的一般放置点石,可将平台变成暗平台或半暗平台。如果平台前线条太直,可适当置些点石使其弯曲有变。总之,点石在平台附近的布局要根据构图需要,并要注意矮山与相邻山峰的变化关系,与其融会贯通。如果布置得当,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点石与坡脚的关系在制作时不可忽视。由于坡脚布局不当,几组向水面延伸的端点可能会出现在一条直线上或一条纵深的斜线上,可用数块点石在最前或最后的坡脚端点也加以延伸,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5.主山与配山的坡脚同时向盆中央水平延伸,很可能会出现坡脚两端点相对,并又在同一水平面上,而又无法将其错开。可用点石在两边坡脚的前后、左右合理置放,使山势错开,水面即可呈“S”形走向。

总之,要完美地或高质量地处理好水石盆景中的坡脚与点石,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关键还是要拜大自然为师,多到大山野川,江湖河海观察感悟,到中国山水画中浏览、揣摩,到各种水石盆景展览和盆景爱好者中交流、学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正如清代画师沈宗骞所言:“凡作一图……先要将疏密虚实大意早定。洒然落墨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自顶及踵,其烟峦云树、村落平原曲折可通,总有一气贯注之势。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少不能,如大成,如铸就,方合古人布局之法。”

上一篇:戴锦华:讲台上的爷 下一篇:美国缩减印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