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9-03 09:01:58

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10-01

一、当前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

1.读题一目十行。高年级数学课本中,“问题解决”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文字信息,学生很难适应。如苏教版六下:“一件羽绒服原价800元,先降价10%,又降价10%,这件羽绒服现价多少元?”学生很快就认为“这件羽绒服两次共降价20%”,而这两个10%的“单位一”是不同的,不能相加。可见不静心思考和一目十行的读题习惯直接导致“盲目解决”。

2.关系含糊不清。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或解题有一定的模式可循,那在后面的巩固练习时,学生往往正确率非常高。可是学生真的都理解了吗?其实不然。这种“教学假象”是模仿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只处于模仿阶段。当我们把“养兔场有白兔360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灰兔有多少只”和“养兔场有灰兔360只,相当于白兔只数的,白兔有多少只”两个问题一起研究时,如果学生还是只凭“模仿记忆”恐怕就很难解决了。

3.问题视而不见。班上反应较快的学生,在“文字信息的解读”和“数量关系”的把握上都比他人快,下笔也快,但他没有静心读题,经常答非所问。如“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后来提速20%,这列火车每小时提高了多少千米?”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很容易出错。

4.计算能力低下。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应该关注的。笔者认为,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有三点:(1)习得正确的计算方法;(2)练习一定量的计算;(3)灵活处理相关计算。这三点中最棘手的是“灵活处理相关计算”,说到底就是学生数感的获得问题,学生一旦有了数感,他们的计算便可以“化繁为易”了。如:“一个大圆的直径是6厘米,另一个小圆的直径是4厘米,请问他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没有数感的同学往往先把它们的面积算出来再化简比,可谓是烦琐之极!但建立了良好数感的同学往往会联系“比与除法的关系”,从而“约分π”,计算起来就非常容易。当然计算的技巧性并不是每道题都有的,如:“一个圆锥体沙堆,地面直径2.5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子重约1.2吨,这堆沙子一共有多少吨?”这道题就没有什么计算技巧了,它就要学生耐着性子慢慢计算。在“圆柱与圆锥”这个单元中有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死算”。

5.质量意识不强。写好就结束,从来不检验和验算,问题解决后也不回过头来再想一想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及方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

二、对策

要缓解这些现状,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能力。我们要解放学生的脑、手和嘴,让学生根据题意主动提出问题,充分展现他们自己的思维,肯定其合理成分,让他们体验思维的乐趣。苏教版各册教材上都有很多“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开放性问题。利用这些开放性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发散的思维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要关注数学意义。

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问题偏难,学生会认为数学“高深莫测”,数学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问题偏易,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皆大欢喜”,学生的发展就令人担忧。所以教师一定要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3.独立、主动思考的习惯要进一步培养。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暴露出学习“不诚信”的问题,遇到难题时,要么偷看学习同伴的,要么请教家长或长辈,就是不愿去主动思考。在平时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善于、乐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很少。所以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导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4.注重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当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回顾解决过程,反思解题方法,从而积累解题经验。也可以在解决问题之后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通过寻找其他解决方法,学生可以打开思路,让思维驰骋“沙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不断寻求方法的过程中,从自主到优化,以建构、完善和丰富自我认知结构。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给予必要鼓励,通过必要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亲近数学、探索数学。

(责编 罗永模)

上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下一篇:浅议麦金太尔的权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