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内容解析及现实意义'> 《 导言》内容解析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2-09-03 08:31:06

导言》内容解析及现实意义'> 《 导言》内容解析及现实意义

【摘 要】 《导言》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生产及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的角度解析了《导言》的教学内容,论述了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认为《导言》中核心思想所昭示的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 《导言》;教学内容;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19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对本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人们称之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此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写作了《导言》,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实质,同时也是为了批判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些错误观点。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深刻内涵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辩证关系,这为其后续经济理论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这是一篇没有完全写完的著作,但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言》中所显示的诸多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一、《导言》内容解析

总的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没有完成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最为经典的论述了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辩证关系。而对生产关系四环节辩证关系的深刻、系统与辩证的认识,表明了他在这一时期已经为其后来写作《资本论》确立了基本的研究对象。因此,对这一序言中这一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导言内容中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进行解读。

1、生产

马克思开篇直接明了的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一关系的历史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及其历史性质得出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认识。

首先,马克思提出,作为出发点的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性质下生产中的个人,而不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宣称的纯粹的、想象中的孤立的个人。为了说明这一点,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证明了任何时代,处于生产中的个人都不是处于孤立状况的个人。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出发点的个人的生产,并从生产的特殊性(一般的生产)与生产的一般性(生产一般)两个层次分析了生产的性质。一般的生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能够体现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使我们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加以区分;生产的一般性则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所具有的共性内容,这是任何社会生产所共有的性质,将这些一般性质加以抽象说明,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在此基础上关注生产的特殊性。因而,马克思告诫我们,生产一般的抽象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特殊性,反而是为了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来更好的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即一般的生产。

第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集中剖析了被穆勒所宣称的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的内容。最后总说明了这样的观点,即对一切社会生产阶段共性内容的抽象是可以存在的,但这种抽象本身所确定的共同要素在理解现实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时所能起的所用却是有限的。这一部分的分析进一步回应并印证了前文对生产一般与一般的生产加以区分意义之所在。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细致精湛的考察了社会生产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对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精妙绝伦的描述和阐述。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我们可以从其分析的两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首先,从肤浅的层面看,生产与消费、分配、交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说明。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说,“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这样的认识是它们之间肤浅的联系。在确定了已有认识是肤浅理解基调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从深层次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深层次的层面看,马克思分别从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来说,分别对消费、分配、交换的双重规定性,特别是消费的双重规定性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看,马克思从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第一,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一方面,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消耗和生产资料的消耗最为直接的表现出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消费性质,另一方面,劳动者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则最为直接的表现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即消费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生产性质。第二,消费与生产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消费使产品最终完成,同时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为消费提供可供消费的材料、决定消费的方式、为消费提供最初的动力。第三,消费与生产之间所具有的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和消费直接是生产的直接同一性;每一方都表现为对方的手段和中介;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而创造对方。二者之间的同一性是上述三种同一性的统一,是富有丰富且有不同层级内涵的同一性。

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看,按照对消费二重规定性分析的思路,分配同样具有双重规定性,即生产中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其中生产中的分配是先于产品的分配的,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配置,而产品的分配置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因而生产中的分配性质最终决定了产品的分配性质。

从生产与交换、流通的关系看,马克思提出了三种形式的交换——生产过程本身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生产资料的交换以及消费资料的交换,其中前两者属于生产过程,后者属于独立于生产环节的产品的交换过程。进一步,马克思说明了分工决定交换、生产决定交换以及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广度、深度这三个基本点。

第三,在分析了上述三对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分配、交换的总体进行了总结性阐述。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二、《导言》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马克思在《导言》中系统阐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个基本环节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这一基本理论关系系统科学的阐释表明,在他构建并写作《资本论》庞大体系之前已经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所研究问题的基本对象——生产关系。科学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是一门学科得以科学得到阐述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恰恰是在其思想研究过程中已经打下这一基础前提的情况下,才铸就了伟大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若想深入、细致、正确的理解和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就必须要认真的研读这篇导言中的内容。从这个方面来说,《导言》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地位的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马克思上述理论内容虽然是在19世纪50年代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而作,但其中所展现的基本理论内容在当前已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整个社会生产日益生产出种类丰富的产品,但在生产过程中,众多企业在生产过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生产过程中四个环节相互关系的丰富内涵,这使得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同时,也给整个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生产的产品出现积压、滞销等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信息浪潮的推进,我国也在逐步地将信息化的推进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而信息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人们的信息消费日益增加,同时人们的消费行为本身也必将按照发达国家的潮流日益紧密的融入生产过程当中。如互联网时代众多大型跨国公司将一些产品的设计、创新等环节外包给大众,通过大众之手来完成生产过程中研究开发这一重要环节的部分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消费类的产品,一些企业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将产品的设计部定向的外包给乐于创新的个人,个人在研究创造出具有一定特点的产品后,通过大众点评,得分高者胜出后,其产品将批量投入生产。这种产品的创新、生产流程,一方面在生产之初就将消费的需求意愿纳入到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参与活动本身已经具有了生产的性质,这更加充分的说明了马克思所阐释的生产关系系统理论的实际意义所在。

因此,在人类社会各项经济活动将日益融入信息化浪潮中的时代,马克思《导言》中核心思想所昭示的理论将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理论的理论地位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源.浅析《导言》中的马克思的消费思想[J].改革与开放,2011(8).

[2] 赵海洋.浅析《导言》对我国扩大内部政策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08(6).

[3] 马桂云、吴云格日勒.马克思《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阴山学刊,2001(9).

[4] 陈勇.解读“消费”——从马克思《导言》说起[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5).

【作者简介】

陈玉和(1980-)女,河北平泉县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讲师,政治经济学教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篇:攀枝花市物流金融发展探析 下一篇:乞丐“职业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