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选评估与发展

时间:2022-09-03 08:1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选评估与发展

摘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形势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选与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基准进行评估。该文以综合效益基准、产业关联基准、技术资源基准、环境友好基准和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对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优选评估,提出产业创新和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选 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各省市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庆市于2011年8月正式出台了《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形势下促进重庆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对产业进行科学的评估,是产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提振区域经济。然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选评估必须建立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理解之上。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特征

西方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定一般采用列举方法,不给出确切定义。而国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也是见仁见智。总理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即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科技部长万钢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华文认为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要把握好“新兴性”和“战略性”两个前置词。前者对应的是一个产业出现的时间,后者则对应的是一个产业在经济发展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刘玉忠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华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如下特点:技术的先导性、效益的倍增性、快速的成长性、产业是辐射性、发展的可持续性。胡昱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革命性的进步,在发展方式上有很大区别,概况起来具有“四化”的新特征:技术创新集成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能源发展绿色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

2 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选评估

从评价基准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角度,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和相关研究人员的成果总结,运用综合效益基准、产业关联基准、技术资源基准、环境友好基准和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对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行优选评估。由于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口径和标准尚未统一,各省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制度尚未形成,其统计无法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直接对应。因此,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采取模糊对应的方式,有些数据只能采用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类及其相关数据来进行评估和考量。

2.1 以综合效益基准进行评估

从2007年的605亿元到2008年的815.46亿元、2009年的1006亿元,重庆市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每年均增加200亿元左右。2011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及软件业务收入共2522.4亿元,同比增长85.5%,利润65.93亿元,同比增长21.32%①。2012年前两个月重庆笔记本产量达到671.27万台,同比增长8.5倍。由此可以看出,重庆信息产业综合效益好,增长迅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提高阶段,网络需求上升迅猛,市场潜力巨大。

2.2 以产业关联基准进行评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联度高,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强,信息化能促进工业化。比如: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对信息的存储、传输等提出新要求,从而带动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软件业的发展会自动化生产产业的发展。3G商用、数字城市建设及交通、电力网络改造升级等,为国内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同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信息技术在基础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拓展性。把信息技术尽可能的应用于新的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的创造中,使我国的基础产业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3 以技术资源基准进行评估

根据2010年重庆科技统计报告,2009年重庆登记成果的技术领域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软件产业所占比例为18.16%。霍尼韦尔全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GES)、微软研发中心、重庆爱立信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等多家顶尖研发中心或总部,SUN中国工程研究院、中科院、各高校及IBM、微软等著名企业的研究机构正逐步落户重庆北部新区。同时,还有重庆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国家火炬计划重庆软件园为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4 以环境友好基准进行评估

在电子制造业方面,2010年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气排放总量13.81亿标立方米、固体废物0.05万吨、工业废水400.93万吨,专用设备制造业36.61、2.79、386.3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53、0.67、121.80。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01;专用设备制造业为0.0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0.02②。而在软件服务业、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更少。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在环境友好基准方面具有优势。

2.5 以区域比较优势基准进行评估

重庆信息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目前,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2+6+200”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惠普、宏基两个笔记本品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6家台资企业,以及200多家零部件厂商。2010年1-9月重庆微型计算机产量达到1488.5万台,同比增长16.9倍;由此带动电子信息行业实现产值585.6亿元,同比净增产值383.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同比净增量的20.9%。2011年1-10月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微型计算机产量达到1711.9万台,同比增长14.1倍。另外,重庆的3G产业链已基本成形,从系统到芯片,再到终端都有自己的企业。如世界上第一步TD—SCDMA手机功能样机和手机芯片就是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

2.6 评估结果

采用多指标综合优选评估,即通过采用多个指标同时评估得出产业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几个基准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环境友好基准和综合效益基准方面比较突出,应作为重庆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是重点产业进行培养。重庆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一举三得:可以抢占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布局调整的主动权;可以解决几十万人就业;可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同样,对其他省市的其他产业也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优选评估。但是,这个方法还比较粗糙,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如果把这些指标更细化,形成一个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运用统计软件运算得到产业综合得分会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3 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和重庆市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认为重庆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结合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道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以集团化模式和园区模式为主,走产业集聚之路,以智力和知识密集为依托,以发展新技术及其产业为目标,以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集中财力、物力、人才、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推动高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一,技术创新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没有重大的技术发明,没有技术重大的突破,就难有新兴产业的诞生。最早的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把技术创新概况为发明的首次应用。目前,较为一致的定义为:技术创新是把一种或多种新设想发展到实际和成功的应用阶段的活动。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过程创新(包括市场化过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必须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集约联盟中主体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实现重大技术的突破。

第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大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只有把技术创新与整个商业模式相结合,才能市场化、产业化。从目前政府实施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来看,主要是“项目-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却忽视了完整的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导致某些领域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的结果。因此,重庆市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应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探索出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营利模式和组织模式,实现重庆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对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支持,在管理上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并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与支持。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当前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制约,因此,必须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推动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重构监管制度,事前、事中和事后管制结合运用。要放松经济性管制,把准入的导向从注重经济规模转为激励创新上来,扶持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创新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加强社会性监管。其次是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的改革。比如:三网融合方面,要尽快解决目前多头管理、相互掣肘的问题;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方面,要加快审批制度、定价制度和招投标制度的改革等等。

第四,产业集聚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路径。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产业链环节和上下游企业环节的配套,引导上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推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众多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信息产业集群应以大学为原点,以产业为落脚点,以产业链的形成为主线,形成产业群、产业带和地理上的产业园区,为孕育信息产业、形成信息产业网络提供区位优势,并最终辐射较大区域的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

②资料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11.

参考文献:

[1]华文.集思广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J].新湘评论,2010(11):12-15.

[2]郭连强.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1(1):152-155.

[3]敖永春,金霞.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理论初探.商业时代,2012(08).

[4]胡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特征[J].传承,2011(19):54-55.

本文受到重庆市软科学项目“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选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1cx-rkxA40003)的资助。

作者简介:金霞(1988-),女,重庆涪陵人,重庆邮电大学2010级研究生,专业方向:信息经济理论。敖永春(1977-),男,江西新余人,副研究员,重庆邮电大学宣传部,研究方向:信息经济理论。

上一篇:“十二五”期间邢台区域SWOT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政府采购流程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