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峰会

时间:2022-09-03 07:37:22

第11次中欧峰会尽管姗姗来迟,但表面下的平静,却影响着时局的潮流

《财经》记者 王欢

5月20日,中欧领导人终以一场最高级别的峰会,化解了半年前因“问题”而产生的外交龃龉。

当天,中国总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兼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和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总统克劳斯,率各自代表团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补开了原定于去年11月底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中欧第11次领导人峰会。此前两周,中欧双方刚在布鲁塞尔结束了一场迄今“最大规模”的高层经贸对话(HED)。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在峰会前夕向《财经》记者分析道,此次中欧峰会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上承年初赴欧“信心之旅”以及欧盟对外事务委员瓦尔德纳的访华、第二次中欧经贸对话,下启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2次峰会。

此次峰会的筹备和运作始终谨慎低调,双方所设计的峰会总时长也仅为一个半小时。“欧盟方面甚至没有机会款待总理一顿午宴或晚宴。”赴会的欧盟高级官员告诉《财经》记者。

5月20日下午抵达布拉格,参加完峰会后便立即返京,与今年初赴欧“信心之旅”有所区别的是,没有另外安排到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访问的行程。在峰会结束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即使“要在路上花20个小时”,中国也要信守今春赴欧“信心之旅”期间答应在布拉格补开中欧峰会的承诺,他是带着“诚意”来赴会的。他还宣布,即将向欧盟派出第二个商贸采购团,以增加从欧洲的进口。

欧盟驻华使团赛日・安博大使向《财经》记者分析说,此次峰会最亮眼之处在于,中方不同意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格局的言论,对欧盟进行了安抚,强调了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之所趋,中方作此表态尚属首次。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国际实力格局正发生着各种显著和不易察觉的变化。中欧这对“遥远的邻居”如何定义“后危机时代”的双边关系成为最大的辩论焦点。

今年4月G20伦敦峰会前,英国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甚至大胆预测中美将在解决全球经济、气候变化和世界贸易问题上成为一对最重要的“左膀右臂”,而尚未形成“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只能屈居美国和中国之后。

但总理在联合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中美共治(G2)的可能性在欧盟内部并不被广泛看好。欧洲政策中心主任汉斯・马尔腾斯(Hans Martins)对《财经》记者说:“诚然G2反映了中美之间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的事实,但也千万不能忘记美欧这对重要的跨大西洋双边关系,美国超过65%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欧洲、而只有2%流向中国,单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出发,即可看清美欧之间有着相较于美中之间更紧密的关系。”

不过,中国驳斥中美共治论的表态仍向欧盟传递了强烈的示好信号,向欧盟展示了愿意照顾彼此关切、共同承担管理世界责任的决心。

此次峰会,中欧顺利签署了《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共识文件》《中欧科技伙伴关系计划》。更值得关注的是,峰会结束之时,双方立即发表了《第1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新闻公报》,而在中欧第十次领导人会晤联合公报的发表却是在峰会结束四天后,经过双方紧张谈判才告完成的。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欧关系的航向并未因去年的峰会风波而有所偏离。

此份《联合公报》对近年来中欧关系进行了一番朴素的“白描”,没有像上一个《联合公报》那般,提出建立中欧贸易和金融高层对话机制这样的新创意,但字里行间却对中欧同为两支上升中的、代表多极化的国际力量进行了深刻暗示。

《联合公报》第二条重申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以“全球性、战略性和互惠性”为最大特征;第三条就中欧关系的“全球性”进行了更具体的论述,双方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欧关系正日益超越双边范畴,具有更加重要的国际意义。双方重申积极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支持有效多边主义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第四条勾勒了中欧今后将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以及朝鲜半岛、缅甸、伊朗、斯里兰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区问题上发挥这种“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积极作用。

由是观之,此次中欧峰会尽管迟来,但未必“甘为人后”,中欧峰会以其形式上的“波澜不惊”,实则或深或浅地影响着全球格局。■

上一篇:甲型H1N1:“六级”未满 下一篇:鸠山崛起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