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枯萎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9-03 05:44:40

棉花黄枯萎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 介绍了棉花黄枯萎病的危害症状、致病因素、发生规律,并针对该病提出了包括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棉花黄枯萎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棉花枯萎病;危害症状;致病因素;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6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97-01

1 危害症状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都能危害棉花茎杆,进而全株发病。棉花枯萎病的病叶呈青枯型、半边黄、皱缩型和黄色网纹型等。2种病菌都是侵染危害茎杆内的维管束组织,影响养分和水分向上输送,导致植株枯死[1]。剖开病株,可见茎杆带有黑褐色条纹。棉花枯萎病最早于土温20 ℃即开始发病;土温25~28 ℃会产生发病高峰;土温达33 ℃,病菌停止发育;至9月雨量增加气温下降时,病菌继续发育,此时会再次产生发病高峰。棉花黄萎病苗期发病很少,从现蕾至结铃期形成发生高峰,开始植株下层叶片边缘和主脉间发生不规则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转白,但主脉仍保持绿色,所以群众称“西瓜叶”。有时叶缘稍卷,叶片不平,最后成为褐色掌状斑驳脱落。轻病株落叶少,重病株叶片除主脉附近叶肉保持绿色外,其余都是黄色或褐色枯斑,最后脱落成光杆,或仅留1~2片顶叶,有时在主茎基部抽生细小新枝。枯、黄萎病的根、茎、叶柄的木质部,剖开后均变成黑褐色。

2 致病因素

枯萎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和耕作制度密切相关。一是棉花品种与棉花黄枯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种植抗病品种,发病会明显减轻,甚至极少发病;种植感病品种,则发病严重,甚至大量死亡[2]。二是气候条件与发病密切相关。过多的连阴雨水会造成水分过量浸渍致使棉株黄萎不长,或导致棉花旺长,拉长花蕾距离、提高果节枝位,此时若氮肥施入过多或其他营养元素缺乏,将会造成棉花生长营养不平衡。棉花苗期土温达到20 ℃,染病棉株开始表现症状,25~30 ℃进入发病高峰,33 ℃以上病情受抑制。因此,黄河流域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遇大雨或暴雨后,棉田土壤湿度大、温度低时此病易大发生。三是施肥量与发病密切相关。前期施用过量氮肥,造成土质偏酸,尤其是苗期氮肥施用过量会出现疯长株高、蕾花少,严重过量,会造成烧根死苗。四是耕作栽培方式与发病密切相关[3]。棉花连作此病病重,轮作发病减病轻。多年连作,使病菌在土壤中越积越多,故发病日趋严重。由于病菌在土壤病杆中的存活期可达18个月,病菌在土壤中也能腐生存活5~6年,有些重病田因常年秸秆还田,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即使轮作3~5年,防病效果也较差。水旱轮作可达到2~3年有效。地膜覆盖易加重发病,铺膜后由于具有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的作用,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发病提前,病情加重。一般宽膜病情重于窄膜,窄膜重于不铺膜。在宽膜栽培中,中间2行的发病率又明显高于2个边行。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地块一般发病较重。

3 发生规律

棉花黄枯萎病均为真菌性病害,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2种不同真菌引起的。棉花黄枯萎病为传染性病害,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连作棉田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增多。病菌通常以菌丝体形式潜伏在棉籽的种壳、种子内部和短绒、无症状寄主、未腐熟肥料、带菌的棉籽壳、棉籽饼中,或以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菌丝体在土壤及病残体中越冬,继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最易入侵棉株根部伤口或由根梢直接进入,根部遭受的各种虫伤及机械伤均容易被病菌入侵,因此若土壤中线虫等较多将为病菌入侵提供良好的条件。棉花黄枯萎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防治棉花枯萎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以“选用无病种子、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4]。一是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晒种2 d,将种子用55~60 ℃清水浸种30 min(水与种子比例为1.0∶2.5)后,再用多菌灵拌种,多菌灵与种子比例为1∶100[5]。二是药剂拌种。用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 g+96%恶霉灵3 g,对水1.0~1.5 kg,浸拌种子10 kg,以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杜绝种子传染。三是合理轮作。坚持与绿肥、禾本科等进行3年以上轮作,重病棉田可与大麦、玉米、油菜、小麦、高粱等轮作3~4年,可以有效压低土壤菌源,起到防病效果。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稻棉水旱轮作或苜蓿与棉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四是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棉田生态条件,控制病害发生[6]。在棉田周围建好排水设施,做到雨后及时排水,及时中耕划锄、晾墒,增强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湿度,也能有效地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4.2 药剂防治

将克黄枯、多菌灵、棉康等稀释300~500倍液喷雾,重病田可适当增加至200倍液喷雾,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发病初期把喷雾器头拧下,或在棉根附近打孔,每株棉花根部灌施DD混剂、棉枯净等,使其自然扩散吸附;可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用特效杀菌王15支/hm2(225 mL/hm2)+医用青霉素15支/hm2(80万~160万U)+尿素750 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天威(氨基酸类)750 mL/hm2,对水450 L混合喷雾,对重病田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效[6]。

5 参考文献

[1] 赵郑华,徐国强.棉花枯萎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J].江西棉花,2011(3):63-64.

[2] 李素洁.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1(7):31.

[3] 刘方志.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影响因子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13234-13235.

[4] 王德锋.棉花枯萎病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7):32.

[5] 刘今河.阿拉尔市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125-126.

[6] 郭荣秀,尚广生,呼晓红.棉花黄枯萎病防治施药新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6(6):71.

上一篇:优质烤烟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湘南烟区烤烟病虫害类型及生态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