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宦帖》摹本、刻本之比堪

时间:2022-09-03 05:04:24

摘 要:《远宦帖》的唐人勾摹本,以及其他王羲之尺牍的勾摹本,虽然不是真迹,但比起拓本,则更多了些“人情味”,更加接近王羲之当时的书写。

关键词:远宦帖;书法;王羲之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42-01

一、节奏点

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起居是低案席地而坐,书写时并不将纸和手依附在桌子上,而是左手举纸,右手以斜笔单钩的方式。因此笔锋在纸面上垂直发力便不能适应此种“无依托”式的书写,故书写时须手腕灵活,使笔锋在纸面上“擦过”、“掠过”,所以在墨迹本《远宦帖》以及其他魏晋时期的墨迹作品中,“枣胡形”、“香蕉形”以及非常规形状的点画较多。而唐以后多是高案高椅,纸也是置于案台之上的,手与纸都有了依托,视线也远远高于案纸,书写时便没有了“后顾之忧”――魏晋时无依附而纸与手不稳的情况。因此发力与书写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竖执五指执笔,垂直纸面而发力。更重要的是,唐以后楷书意识的崛起,以及而后的各个时代科举考试对楷书的要求,彻底确立了唐楷的主导地位。再加上高案高座,五指执笔、各种笔墨,字幅变大等种种缘由,导致了唐楷以后的点画提按顿挫的位置固定,即首尾、转折处发力,以及平推平托方法的盛行。与之相适应的便是“万毫齐力”、“平腕竖笔”等技术要领的产生,再配上唐楷端正的结构,彻底将魏晋时期凌厉、潇洒、灵动掩埋。

《远宦帖》墨迹本和其他两拓本在此处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行“省”字一点,墨迹本两处发力,上图本一处发力,故笔锋行进轨迹也有所不同。三井本在摹拓时似乎有意表现墨迹本原貌,但有断笔的现象。“省”字一斜长画,墨迹本三处发力,且由于第二处的发力,使点画后段呈弧曲之相。上图本与三井本皆有两处,且在点画首尾的位置,点画偏于直线之态。“省”字“口”部的右侧一竖,墨迹本两处发力,故行笔轨迹亦有所变化。上图本与三井本仅转折端点处发力,故行笔轨迹单一。

二、转折

不同的节奏点导致行笔轨迹的差异,而与其相生相发的便是“转折”的处理。魏晋时期以“裹锋”“绞转”等用笔为主,与之相适应的便是大量侧锋的使用,转折处也多为“硬折”或“顺势而出”,这便给人以强劲、爽利、灵动、潇洒之感。唐以后逐渐强调中锋用笔,再加上固定的“端点”发力,转折处便成了“调锋”的“有力场所”。因此上图本与三井本转折处多呈现遒炼、圆劲、浑厚之美,但比之魏晋,则失之凌凛、强劲。以下举例说明之。

第二行“足”字,墨迹本①处用笔方式与第一行“足”字同,只是笔毫下按的程度不同,故①处转折偏圆转,但迅速出锋的处理又使得圆润而不失灵动。上图本与墨迹本均在点画末端发力出锋,故转折处偏方,但略僵硬。第四行“数”字,墨迹本①处“把笔抵锋”,侧切下压,强劲有力,转折处呈三角形,凌凛而有生气。上图本②处笔锋向上翻,再由右上至左下“绕”出。三井本形似,但亦有提笔另起的痕迹。

三、接笔

(一)笔势长远

第一行“省”字“口”部竖画与横折的连接处,墨迹本向左上方出锋与横折呼应相连,笔势呈“ ”形。上图本和三井本竖画收笔向右上方与横折相连,呈“ ”形。相比而言,墨迹本的笔势长于其他二本。

(二)笔势多变

第一行“多”字第二笔与横折的连接,墨迹本呈“ ”不规则形,上图本与三井本呈“ ”三角形,用笔较简单。与此如出一辙的还有第二行的“诸”字最后一个转折,不赘述。

(三)笔势翻转

第二行“悬”字。墨迹本竖钩收笔处向左下方蓄势顶锋,再与下一点画相连。上图本与三井本则直接以中锋“绕过”,与下一点画相连。与之类似的还有“悬”字右半部分的接笔;第四行“数”字接笔。此类接笔的处理,墨迹本中呈“ ”形,其他二本“ ”形。

《远宦帖》是现在可以见到《十七帖》中唯一的唐代勾摹本,也是《十七帖》中较能接近王羲之本来面目的墨迹本,因此本文以此为例,与具有代表性的拓本进行比较,发现历代相传的经典拓本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且不论制作拓本的一道道工序,单唐以后楷书的束缚,用笔方式的改变,便使晋人笔下的潇洒灵动、气韵风骨、放逸生奇皆失之。

上一篇:青岛奥帆中心设计美学分析 下一篇:基于SPSS分析的龋病流行病学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