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拒细壤 江海不择细流

时间:2022-09-03 02:02:43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礼不辞小让,细微之处见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很多,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由无数个细微之点共同组成的,由小极大,所以,课堂教学的得心应手成败与否必定离不开对每一个细微之点的研究与雕琢。教师对教与学活动进行巧妙地宏观调控,注重每个细节,才能造就课堂的精彩。

我们理想的体育课,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气氛融洽,学生活动充分,就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但在教学中,真正想让课堂成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深入剖析教材,巧妙构思……我们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的点滴环节,每一个详细的知识点,甚至是每一句肯定的话语,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次竖起的大拇指等等对学生都会产生可能性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恰恰是最能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体现教师实力和功力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地问问自己:备课时是否从学生的角度思索?对教学内容有没有合理剪裁和补充?对教材重难点在课中是否解决了?贯穿课堂的各个细微之点是否做到如行云流水?一节课如果能科学调控几部分的知识点,做到细微之点衔接自然,连贯紧密,前后连成一体,教师的自身功课必须在课前做足,在平时的备课预案中做实!

一、科学串联知识点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暑假研修中看一些名师的课堂视频,一节课的时间弹指而过,才感悟到原来听课是这么享受!你会发现他们课前的预案做得很全面,他们的课堂思路完整,教材选择、目标指向很清晰。我有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

1.首先确立教材的中心主线,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点。如在王老师《支撑跳跃》一课中,在教学中从辅助教材入手,设置“专项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分层次趣味体验“支撑跳跃”需完成的分步动作,以及支撑的感觉,为主教材的学习打好基础,主教材完成后的推手游戏,更是为了熟练与提升技术动作而服务的。在行课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练习素材,并把这些素材设置成各个练习点,依次串联这些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穿堂入室、逶迤前行。

2.巧妙运用器械为学生定型,更好服务教学目标。比如王宏兵老师的山羊课,准备部分带着同学们慢跑,简单的跑步中设计并赋予若干活动,在跑进的路线上安放了踏跳板,学生到了踏板就练习一次踏跳,其后,再经过一段距离,空中吊了一个铃铛,要求学生用双脚跳起并用头去碰铃铛,目的是要形成第一腾空时头要正、不要低头的姿态,为纠正学生山羊分腾越的姿态问题,教师在山羊两侧各拉了一根斜拉的橡皮筋,以控制学生的分腿高度,,这些活动方法表现出成串、成链的特征,体现出子方法为了服务于教学内容学习的总目标。

3、完整演绎与详细分析并存,建构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有些连贯的技术动作在教学中不能采用分解教学,必须完整地演绎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和受到美感的刺激。在接后的分析环节中只是慢动作模拟伴着动作要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前后动作在逻辑上是深化关系的衔接,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进一步深化。自然引出、分析衔接、层层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逻辑性和紧凑性。如:石老师《健美操》教学中,首先演绎示范动作,接后分节讲解动作阐述要点,帮助学生记住动作。

二.导入形象生动,使各环节衔接自然

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点,每一节体育课中其教学点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精心设计教学点之间的衔接语言。恰当的衔接能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接受;巧妙的衔接应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师生配合更加和谐。不能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教师平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运用各种形式来授课。如果教师课前重视各个教学点的推敲,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巧妙地加以运用,那么我们的体育课将会异彩纷呈。在预设的各个教学点之间插入衔接语言可考虑以下几点:

1.逐步深入的衔接语言。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从一个波峰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2.总结梳理的衔接语言。各个教学点前后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要将前一点导引到后一点,使教学节拍分明,层次清楚。对前一点的总结应是一种精简和梳理,以导出重点,语峰一转,自然转入后一点。这样的衔接,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显得自然有序。衔接得巧妙,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又集中到了新的问题。

3.穿针引线的衔接语言。在一节课中,如果所教学的内容由几个层次所组成,教师在层与层之间的过渡,可以根据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共同点进行衔接,犹如裁缝师傅穿针引线,如果技巧高超则会使人有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科学调控好每节课中的点点滴滴,注重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细节,努力使我们的体育课节节精彩。

上一篇:浅谈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体育教学 下一篇:让多媒体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