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情 合理 合法

时间:2022-09-03 02:01:40

当前,舆论上对教育和教师的负面评价很多,甚至把教师“妖魔化”的倾向也有。对此,笔者和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绝大多数同仁一样,愤怒之余,备感无辜――我们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导,得到的为什么是别人的否定甚至是谩骂呢?我们敬业爱生安贫乐教――于情通;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于理合。合情合理,还不够吗?怨天尤人之后,反躬自省,发现我们老师在履行教育职责的时候,合情合理的同时,更要合法,也就是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是时代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我们应该给教师定位。教师,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和社会上其他的职业相比,既有普遍属性,又有自身特点,既不能自命不凡,也不应妄自菲薄。教师应该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其次,我们应该给师生关系定位。师生之间,既不同于父子君臣关系,也不同于兄弟朋友关系,也不是上级下级关系,更不是雇佣服务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合作,完成教育任务。

千百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师道尊严”、“师徒如父子”“打是亲骂是爱”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其实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讲究“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只是千百年的“人治”曲解了“严师出高徒”而已)。历史的车轮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今天的法治时代,我们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并且应该属于最终手段之一。也就是说,非是特别必要,不应盲目采取,因为它是一柄双刃剑,可能救人,但也可能伤人,并且还有可能伤己。尤其注意的是,惩戒应该特别注意一个“度”。适度,属于教育;过度,物极必反,就可能违法。

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惩戒过度往往体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爱之深,责之切”,另一种是“恨之深,责之切”。

刘老师是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老数学教师,优秀班主任,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在师生中有一定威望。学生小凡,是一名高二学生。他家境贫寒,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也很优秀。刘老师对他很器重,也很疼爱,甚至情同父子。可是,一段时间以来,小凡成绩下降,上课状态极差,刘老师调查得知小凡迷恋上网络游戏。刘老师找小凡做了几次思想工作,但是效果寥寥。于是,一次盛怒之下,刘老师殴打了小凡,并致其左耳耳聋,自己也触犯了法律。

“爱之深,责之切”,就是在所谓的“恨铁不成钢”心理支配下,对学生惩戒过度的行为。老师希望学生优秀,并严格要求,这既合情,也合理,但是由于方法不当,惩戒过度,违犯了法律。这种情况很普遍。但是,善意的出发点并不一定产生良好的结果。教师一定要明白: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不是培养敌人;我们教书不是为了生气的。不合适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所以,老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能以合情合理为借口违反法律。

某校教师田某,在给五年级学生上体育课时,一名15岁男生吴某做操不认真,并出言顶撞老师。田某先用膝盖顶了吴某的腹部并动手打学生的耳光,然后,将吴某踢倒在地,并在其臀部连踢数脚。当吴某站起来后,田某又在其太阳穴上猛击一拳。课后,学生吴某感到头痛,放学后被送进医院,经抢救无效,当晚10时许死亡,尸体解剖鉴定为:因颅顶部硬脑膜血管破裂导致死亡。事发后,田某向当地公安部门投案自首。经当地法院审理结案,田某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对一些“双差生”,自己不遵守纪律,还扰乱班级或学校的秩序,老师们很是痛恨,于是就“恨之深,责之切”,批评,挖苦,惩罚,直至体罚,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违犯了法律,也和我们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驰。

从理论上讲,没有一个学生是差到不能教育的,关键要看老师的态度和耐心。优秀的老师能吸引学生,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推着学生前进,前提是耐心,耐心,再耐心。我们老师是教人向善的,为什么非要以恶的面目示人呢?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为。是的,有的学生会睡懒觉,有的学生会迟到,有的学生考试会作弊,有的学生会抽烟,有的学生会上网吧……那么,需要耐心教育的就耐心教育,应该校纪处分的就校纪处分。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纠正。如果学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班规和校纪的有关规定来处罚学生,那么让学生受到惩罚的不是人而是制度,这就是“法治”。学生最初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得到校园中“法”的及时纠正,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法”的观念将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法制教育。我们的学校、老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

时代在进步,希望我们的教师不要以“合情合理”为借口做违反法律的事。就像钥匙能够轻松地打开锁一样,真正的教育在于深入学生的内心。要想改变教师在社会上一些人心目中的负面形象,我们的老师需要在深入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依法执教,合情合理又合法,这才是我们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上一篇: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分层作业的布置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