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病变5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03 01:26:44

急性胃黏膜病变58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对2006年7月~2008年7月间的58例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胃黏膜病变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服用药物、原发病密切相关。结论:重视预防对于减少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急性 胃黏膜病变 病因 机制 防治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7月门急诊或住院的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且经胃镜检查同时大部分行组织活检,以及行B超(肝、胆、脾、胰)等排除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胆道出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后,共58例。男女比为5∶1。

内镜表现:直视下以胃黏膜上皮下出血及扁平的或凹陷的胃黏膜糜烂、溃疡为特点,一般仅为黏膜出血、糜烂或浅表溃疡,不侵犯肌层。

结 果

急性胃黏膜病变中,男、女患病的比为5∶1;而年龄段的患病率为:14~17岁占16.77%,18~35岁占29.39%,36~55岁占25.45%,56~65岁占16.71%,66岁以上占11.67%;在病因方面: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占患病率的44.58%,原发病占患病率的55.42%,可见急性胃黏膜病变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服用药物及原发病有密切关系。

讨 论

目前公认的确诊急性胃黏膜病变早期方法就是内镜检查,应尽早进行,提高阳性率和活动出血率,否则等黏膜修复,病灶愈合则内镜检查则为阴性。对损伤表浅的急性胃黏膜病变,X线钡餐检查难以发现,所以对糜烂或浅表性溃疡出血检出率较低,而放射性核素检查显像及选择性动脉造影虽可确定出血部位,但又不宜常规检查。本组的58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均在出血12~48小时内胃镜确诊,大部分行组织活检,同时行B超检查(肝、胆、脾、胰),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可见,内镜是对急性胃黏膜病变检查最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的方法,特别对早期该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防治原则:除去病因,本组58例,男、女比为5∶1。提示可能与男、女性别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引起急性脑血管病,此病男性远高于女性,所以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非常重要。它能减少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而并发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同时也应积极提倡合理饮食,如高血压、高血脂病人应低盐、低脂饮食,合理锻炼,劳逸结合也会减少此病发生。资料显示病前有大量饮酒史,食用刺激性食物及服用药物史占患病率的44.58%,原发病占患病率的55.42%,结合男、女比为5∶1可知这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大量饮酒、暴饮暴食,所以提倡戒酒、戒烟及合理饮食,对该病防治有着积极指导意义。提倡合理用药,提倡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它对于减少药物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有着重要作用。卧床休息。对于出血量较多的病人应给予静脉补液(如平衡盐),输入失血量的2~3倍,输氧、止血(安络血、维生素K、6-氨基己酸止血敏),口服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冷盐水100~200ml口服或鼻饲,每4~6小时 1次,用药后一般不影响血压,但对老年人或有明显动脉硬化者应慎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促进糜烂或溃疡的愈合。

参考文献

1 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0-291.

2 徐学康.内科程序诊断.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05.

3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01-1350.

上一篇:慢性硬膜下血肿72例治疗体会 下一篇:急性胰腺炎186例发病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