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9-03 12:17:43

高校体育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体育教学早已经不再是单单依赖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反而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和健康上不断积累以此来达到心理上的真正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实施 思考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频频出现问题,因此各高校都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并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以及帮助。而体育教学因其本身所独有的特点,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切合实际的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改进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并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各高校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力和抗压性,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稳定学生的心理情绪,并提高学生的自控和心理适应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教学方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快速且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针对相同的体育项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不同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都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方式也非常单一和枯燥,通常用到的教学方式也无非是讲解法、示范法和反复练习法等。自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实施,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念教学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自我控制力,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意志等。

二、以激励的方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行为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由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激励所构成的函数。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激励与效率是成正比的。通常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语言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就是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如奖学金、助学金和奖品等;语言激励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激励学生,如表扬。在教学中,教师最为常用的就是语言激励,而这也是充分满足学生尊重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一些差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哪怕看起来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也要选取恰当的场合,如具有相当数量学生的场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了学生的斗志,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所有学生,使得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不断努力。教师在运用语言激励时,有三个事项需要注意并把握:第一,对学生进行表扬的前提必须是学生付出了努力之后才完成或达到的,并且教师设置的条件必须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可以做到的;第二,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语言要适当并准确,切勿使被表扬的学生因此而产生过于自满的情绪;第三,在对个别学生进行表扬时不可贬低其他学生;对所有学生表扬时也不可贬低个别学生。这样才能推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渗透。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引导、组织、激励和帮助的作用非同寻常。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想要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选取。体育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短期的进修工作,根据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课程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在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由于体育教学本身所特有的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心理易于变化且复杂,对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观察分析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意志,提高自信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中梅.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傅君芳.从系统论看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运作[J].浙江体育科学.2007.

上一篇:体育教师知识现状分析 下一篇:青少年柔道运动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