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更需要人生导航

时间:2022-06-30 02:27:18

中职学生更需要人生导航

除了突出职业生涯这个核心,还应把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发展纳入生涯教育的范畴,从更长远、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和发展生涯教育。

现代社会恐怕没人不知导航对于出行的意义,根据导航选择最佳路径,能够更加迅捷、准确地到达原本陌生的目的地。人生其实也是一场走向未知的远行,同样需要导航,尤其是学生,需要老师、家长对其未来的人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活路径,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这就是所谓的生涯教育。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生涯教育开始引起各国的关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严格地说,生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还没有形成体系。中小学生的人生大都是按照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规划的,学生基本处于被支配地位。一部分学生一直沿着父母指定的路线发展,直至考入期望的大学。另一部分学生,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则早早就让父母的愿望落空了,被动地进入另一条更加陌生的发展道路。中小学校在学生人生规划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不仅基础教育被应试教育捆住了手脚,无法顾及生涯教育,就连直接面向就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涯教育也仅仅是一个点缀,直接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中职学生生涯教育更加紧迫和不可或缺

(一)中职学生有特殊性

中职教育号称“差生教育”,中职学校号称“差生集中营”,虽然有点绝对化,却也基本反映了中职教育面临的残酷现实。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差生群体”,很多教师都苦于自己没有超能力,教育经常显得无力和无奈。

中职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普遍欠缺。他们基本上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本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被迫进入职校的挫败感不仅挫伤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动力,导致毕业时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储备都不充分。

中职学生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大都较差。因为长期学习落后受到的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到思想和行为,不仅自己难以主动修复,教育也缺乏特别有效的手段去矫正。这样,很多毕业生仍然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带进了社会,自然会处处碰壁。

不少中职学生对自我和环境缺乏正向认识。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差生,也习惯了差生的身份和角色,其思想和言行基本形成了定势,就是按照一个差生的方向在发展。不少中职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均没有好感,喜欢扮演破坏者的角色。这样的学生如果引导不当,就很难看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也很难与环境达成和谐状态。

很多中职学生都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他们正因为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定位,所以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容易丧失奋斗目标,读职校的目的就是把年龄混大,毕业后随便打一份工混口饭吃。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同样会很茫然,没有方向感,命运把自己推到哪里就是哪里。

(二)中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不强

根据笔者长期从事中职教育的经验来看,中职学生相比普通教育的学生更需要人生导航,生涯教育更不可或缺。这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从表面上看,中职学生就业率很高,教育部向社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几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6%以上。但熟悉情况的人都明白,如此好看的数据只能大体反映初次就业的情况,并不足以全面反映中职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事实上,中职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并不强,很多学生初次就业坚持不到两个月,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至少经过了两次以上就业才能够勉强稳定下来。多数再次就业的学生都是自动离职,也有少数是被动离职的。

中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不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岗位技能不适应。有的学生不仅不爱文化课,对专业课同样不感兴趣,既没有学到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没有练就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无法正常上岗。如能及时转变态度,虚心跟着师傅学习的学生,还能慢慢上手,否则,就只能转到流水线上做普工,或是离职。

二是对企业文化不适应。很多学生在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型上非常困难,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方式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吃不得苦,受不了纪律的约束,跟不上快节奏的生活,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缺乏能量支撑。这样的学生上岗大多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离开了。

三是对社会关系不适应。社会关系、单位关系跟家庭关系和学校关系有很大区别,亲人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爱的模式上的,很单纯,而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是建立在工作和利益模式上的,相对要复杂得多。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人处世显然要作出较大的改变和调整。因此,不少学生很容易陷入人际关系冲突,无法在新的环境中立足。

四是对工作性质不适应。中职学生大都是在就读普通高中无望的情况下,被迫进入职业学校的,在此之前对职业教育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专业的认识基本是一个空白。到学校报名即确定了专业,这个过程很难保证选到适合学生的专业。因此很多学生直到就业后,才深感所学并非自己所爱,只能另找出路。

五是对艰苦生活不适应。部分学生长期受家人溺爱,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花父母的钱也从来不心痛。就业后,洗衣洗被都得自己动手了,工资收入也远不够自己消M,于是思念父母、怀念学校,特别是女孩经常会哭哭啼啼,闹着要回家。

由此可见,不少中职学校毕业生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知识技能上,都还没有作好走向社会、走向未来人生的准备。

(三)中职学生生涯教育有待加强

正因为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教育难度大,就业稳定性不强,对未来缺少准备,加强对学生人生的引导和规划就显得特别重要。但从当前的大环境来看,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对生涯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推动、支持和保障生涯教育开展的政策和措施,生涯教育基本处于边缘位置。有些地区和学校,连生涯教育的概念都没有。在有生涯教育课程安排的中职学校,问题同样突出,主要表现是:

地位不高。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首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德育课程。从此生涯教育有了一席位置,但位置并不突出,教育实践中,生涯教育在一些学校只能算个搭头。

n程内容狭窄。以前中职学校一般开设“职业与职业道德”“就业指导”课程,现在改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局限于职业活动领域。

时间缺乏保障。一般只在第二学年开设生涯教育课,没有贯穿整个学段,缺乏连续性。

没有整合资源。生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在学校中又仅仅是德育老师的事,没有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全员教育整合进来。

师资不专业。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培养专门师资的计划,生涯教育课教师一般都由德育课教师担任,随意安排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没有谁去在乎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对老师也没有考核评价。

应该说,生涯教育的缺失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在就业,对其后期甚至一生的职业生活、事业发展、家庭幸福等,都会带来长期负面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生涯教育是中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职学生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如何引导中职学生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是中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重新定位生涯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职学校都应转变观念,重新审视生涯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定位,把加强生涯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在顶层设计上作出安排,认真规划和设计中职学校生涯教育的目标任务,并出台专门文件,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其次,要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必须重点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点事关学生的人生走向。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他们从差生的定位中解放出来,相信自己是有用的,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确定人生的航向。二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这一点事关学生的职业幸福。目前这种新生报名即确定专业的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建议专业注册延迟到第一学期结束之后,第一学期主要引导学生对学校的专业进行深度认识和体验,找到真正与个人匹配的专业,避免在专业选择上的失误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

再次,要全方位整体推进。要打破课程上的局限性。以专门课程为主,以各学科课程为辅,各学科课程都应包含生涯教育的目标要求。要打破内容上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仅以解决就业为目的,大大缩小了生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就生涯空间维度而言,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扮演子女、学生、父母、公民、员工、朋友等不同的角色,生涯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角色平衡发展的过程。因此,除了突出职业生涯这个核心,还应把人生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发展纳入生涯教育的范畴,从更长远、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和发展生涯教育。要改变学科的封闭性,课堂教学不是生涯教育的唯一渠道,还要更多地开发活动课、实践课,增加更多的实际体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要打破教师上的局限性。生涯教育绝不只是德育老师的职责,全员教师都有责任。专职教师也绝不是什么教师都可以担任的,必须培养培训更加专业的师资,担任专门生涯课程的教师。

【孙光友,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湖南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上一篇:让教师生活“保鲜” 下一篇:南昌市普通高校游泳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