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2-09-03 12:16:34

基于钻石模型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入世后为数不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揭示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钻石”体系的框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以集群的视角探寻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期为制定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钻石模型 纺织服装 产业集群 竞争力

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此模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除了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之外,机遇和政府对竞争力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总之,上述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对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促进。

(一)生产要素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汉川纺织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历史资源。纺织业在汉川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这里商贸活跃,民间的纺纱制线作坊也渐成气候,马口乃至襄南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机杼经纬之声不绝于耳。得汉水地利之便,各地商贾纷纷来汉川马口收购或者兑换纺织布匹。据《汉川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马口农户纺织的“土纱”和“土布”不仅行销汉口,也转销到了四川、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份。也许是由于马口纺织业深厚的民间基础,1950年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在马口白虎岭创办了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军工企业,也就是现在的3509工厂。以3509工厂为基础,马口的制线业开始了质的飞跃,成就了当前马口纺织业的雄厚基础。

地理位置。汉川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紧邻湖北省会武汉,离武汉市区、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45公里,处在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层,沪蓉(武荆)高速公路、107国道、汉丹铁路以及黄金水道汉江穿境而过,汉宜高速铁路正在建设,汉蔡快线申报及筹备工作正在进行,汉江港口码头建设扎实推进,汉川至武汉“半小时”交通圈全面构建。这样使集群内企业货物运输方便快捷,企业产品运输成本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汉川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

人力资源。地区面积约1663平方公里,人口109万,人口密度很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服装业发展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利用这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可成为汉川纺织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但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处于地区经济欠发达、工资水平较低、对周边和本地区的熟练纺织服装生产工人吸引力低,所以集群内工人大多数是刚刚经过简单培训的新手,员工素质低下。同时,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规模的扩大,缺乏稳定的技术人员、服装设计研发人才和面料研发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已成为制约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资本资源。20世纪90年代初,马口一些农户凭借大型军工企业3509工厂地处本地的优势,从厂里买纱回来进行染色加工,制作缝纫线,小小丝线为汉川纺织服装业发展储备了“第一桶金”;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口人又从全国实施程控电话改造工程中抓住了电线电缆生产的商机,正是这“两线”为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汉川大多数民营纺织服装企业是在此资金保障下建立起来的。在以后的发展当中,企业主们经营的纺织服装企业都是靠自我的资金积累滚雪球式发展的,很少有外部资金注入。政府多注重于对外部企业的引进,而忽视已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银行贷款多倾向于大企业,私营企业主很难贷出大量资金,尤其在扩大再生产和面临大机遇时,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资金支持的问题。因此,资金来源单一和缺乏充足的资金注入,是制约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需求条件

汉川马口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地方的纺织业,比如江浙通常是一家企业独霸一方,产量极大,价格说一不二;而马口则是几十家不同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档次、质量、价格不一,采购者可以一家家比较,还可以谈价,这与江浙等地相比,很多客户更愿意到马口来采购。马口的纺织品除远销浙江、江苏、广东、河北等地外,还走出国门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国家。

从长远来看,汉川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推动的,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市场。据统计,2006年至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服装消费增幅高达15.5%。农村消费同样是我国服装消费市场的重要一块,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农村服装消费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市场一旦被完全打开,我国整体的服装消费市场将会大大增加。这是由服装业的产业需求性质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2008年底欧美全部取消纺织品设限,我国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更加趋向稳定。

(三)相关支持性产业

产业链条不完善。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在这条链条中的纺纱制线上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涤纶纺纱生产能力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而做为纺织产业发展瓶颈的印染环节,以生产纺纱用的涤纶短纤原料生产环节都很薄弱,尤其是印染环节可以说在集群内是一个空白。同时,汉川纺织产业原料市场、机器设备供应和维修、服装人才市场、服装托运市场和整个服装市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有的甚至缺乏,各环节的联系是松散的、随机的,没有形成长期稳定合作的契约关系。设计、技术和销售网络落后于一些发达地区,仅仅从事标准化成衣的生产和加工、原始装配和OEM,缺乏自己的品牌、名牌,没有掌握完整的营销渠道,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成比例,各行各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汉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

中介机构作用有限。汉川纺织产业集群虽建立了社区自治组织如行会等,但社区组织功能局限,而且凝聚力不足,尚未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提供的服务有限,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规范的自律性管理、价格协调、人员培训、与政府沟通和对外谈判等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营销手段落后。在国内市场上,大多数纺织企业营销手段比较落后,汉川纺织产业集群也是如此。集贸市场等传统模式占主导地位,电了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缓慢。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自身的纺织服装业,控制着纺织品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汉川出口服装完全依赖于进口商的市场网络,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水平低。在产业组织上,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密切的产品技术经济联系,进入大企业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少,大部分都游离于大企业之外,犹如散兵游勇,缺乏竞争优势。在合作方式上,企业间的合作还局限在产业链上的纵向委托加工合作、采购销售等初级阶段,缺少学习机制,无法将大型企业所拥有的先进制衣技术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扩散出去供中小企业借鉴学习,从而影响了集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集群内企业之间竞争过度而缺乏合作。由于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因此企业之间相互模仿的现象十分严重,产品都以中低档为主,定位雷同而缺少差异化特色。为了增加销售量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之间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出现了集群的“窝里斗”现象。这使得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面临困难,不利于发挥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来应对集群外部企业的挑战。

忽视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如我国绝大部分产业集群一样尚未发展成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多年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一直以低价和数量取胜,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迄今还没有出现像法国巴黎那样的高级时装集群或意大利那样的高级成衣企业;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集群企业厂房简陋、技术落后,很多还是作坊式的企业;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所占比重比较大,从而导致产品基本没有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下。

(五)机遇

中部崛起政策背景,国家支持中部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大政策背景为中西部服装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首先是国家的投资政策开始向中西部倾斜,纺织服装业虽然不是主要扶持行业但同样受益,如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优惠转让政策,将吸引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从而带动中西部服装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中部崛起政策背景,国家批准支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8+1城市圈的整体经济体构建,使大量的武汉纺织企业迁移到地价和劳动力成本更廉价的汉川,汉川纺织产业集群直接受益,大量的接纳武汉服装纺织企业的转移,从而使自身的实力不断加强。

加入WTO以后,纺织出口市场环境改善。加入WTO,纺织工业是受益最大的行业,因为纺织业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产业,而且纺品服装协议(ATC)为扩大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就纺织工业而言,其所作的承诺主要有:逐步取消棉花、羊毛、化纤等纺织原料的进口非关税壁垒,逐步降低纺织品服装的关税,并逐步取消在投资、贸易领域的各种限制。

(六)政府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集群的运行,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加以引导,主要是寻找办法解决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在湖北省政府批准的2009年度全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名单中有9个纺织产业集群,其中就包括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它们将获得省政府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专项奖励资金扶持。同时,汉川市借武汉汉正街服装企业外迁之机,在毗邻大武汉的新河镇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收购土地、统一厂房标准、统一规费上缴、统一建设出让“五统一”的办法,推行工业地产招商,建设标准化服装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并由业主面向汉正街老板有偿出让,同时汉川市政府积极修建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纺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提升汉川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措施

(一)打造品牌,提升整体品牌形象

合理规划品牌发展,构筑品牌文化内涵。企业应选择发掘如“惠惠”、“蓝天”、“森佳”等有产业优势和培育潜力的品牌,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确定品牌产业集群思路。

以产业链为中心,合理品牌分布,围绕产业链培育品牌链,确定品牌提升的发展思路。要利用好产业集群这一载体,使其成为品牌集群的摇篮。

(二)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内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适当考虑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政府应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支持体系;设立发展基金。扶持建立专门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基金;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优惠政策;从政策上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份额,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 扩大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给予其一定的自,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针对企业融资的信贷制度; 建立企业资金扶持计划。

(三)完善产业链条,降低重复建设

巩固和加强纺纱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的销售比例,不仅把马口变为湖北纺织第一镇,还要成为中国纺织第一镇。同时,加大引进以生产纺纱用的涤纶短纤原料的企业,扩大涤纶短纤原料生产规模;鼓励和支持印染企业的发展投入,并且加大该行业的技术研究投资,延伸完善“上游”产业链。

汉川纺织产业集群要建立纺织产业原料市场、机器设备供应和维修、服装人才市场、服装托运市场和整个服装市场的联动机制,紧密各环节的联系,使之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的契约关系。建立完善设计、技术和销售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设计、技术研究投资,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完善自己的销售网络。

当然,集群也要注意避免企业扎堆于低成本、低回报的服装生产和低质面料生产上,从而降低重复建设,加大集群整体竞争力。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加强企业协作

加大汉川纺织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协调行业间企业行动,避免出现企业采用低价格战略进入市场,竞相压价,企业限制价格。同时加强汉川纺织行业规范,如产品标准、工人执业标准以及其它相关标准。行业协会通过自己的这些活动,限制恶性低价竞争。加大汉川纺织行业协会服务功能,提供非集体,如行业统计、办刊咨询、组织展销会、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成果、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市场建设(反倾销等)、技术培训、反映会员要求、协调维权、发展行业公益事业等。

(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履行政府服务职能

首先,加强对汉川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的规划与引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靠市场生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无所作为,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集群中的引导、规划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有着现实的意义。

其次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形成集群优势。汉川纺织产业集群内大企业也不乏少数,但大多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以投资较小的服装生产企业,政府应当从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来帮助和支持这些中小企业,让它们茁壮成长。

最后,搭建平台,促进各个纺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它部门间的沟通。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应该积极地发挥其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银行、保险、运输等部门的联系,促进它们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平台的建立。

(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汉川纺织企业所用的员工多为农民工,这极大地吸收了社会剩余的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因为地域吸引力不够,大量的熟练工人南下、东进使集群内的劳动力多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工人,职业素质低下,生产水平有限,这样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为保障汉川纺织产业集群的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提高集群内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确保集群内企业拥有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在系统培训和提升集群内企业现有员工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生活环境水平和工资水平,使员工拥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以留住人才。

当然,也要大力加强高素质、高学历优秀人才的引进,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快速提升集群内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已成为未来几年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之一,人才引进的工作既包括熟练技工人才,也包括综合素质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上一篇:经典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下我国保险行业的SCP范式... 下一篇:城市旅游社区发展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