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不应该成为惩罚的代名词

时间:2022-09-02 10:21:32

劳动不应该成为惩罚的代名词

“先吃完的人不管,后吃完的人洗碗!”“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的,放学后留下来扫地!”类似言论我们常常听到,第一句是家长用来督促年幼孩子认真用餐的习惯,第二句是班主任发威时的口头禅。这些,乍听像是有一点逻辑推理,但仔细一想,劳动成为惩罚的代名词了。

首先,教师对惩罚教育要有科学的认识。惩罚是对违纪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它与“奖励”相反相成,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惩罚不是体罚,“惩罚教育”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一,出发点不同。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在学生身心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身心上的伤害。前者实行的基础是学校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的约定;后者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化的行为,缺乏教育的依据。

其二,表现不同。前者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精神上和行为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处罚,是惩前毖后;后者则是教师对学生身体的恶意侵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对学生人格的随意侮辱。

其三,性质不同。惩罚是一种必要而合理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体罚是一种严重违规、应予禁止的有悖文明的教育方式。

其次,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不是班主任的信口开河,一个班级应该有一个班级的“班规”。班规应尽可能地针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教师和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后的惩戒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班级的集体意志,教师或班干部只是执行者而已。

再者,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该注意方法。一般来说惩罚可以分为:脑力惩罚和体力惩罚。对于脑力惩罚,我认为有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过不是简单机械的罚抄试卷、课文等。有个故事说约翰・詹姆士・劳德麦克在上小学的时候, 有一天, 他忽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么样的,于是和几个男孩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并宰杀了。不巧,狗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喜爱的狗,校长很生气,决定惩罚他。校长罚劳德麦克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劳德麦克也知道错了,接受处罚。他认真画好了两幅图交给老师,老师和校长看后都觉得很好,杀狗事件就这样了结了。劳德麦克后来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并研究出了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位校长用巧妙的处罚方法,促使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体育运动能改善人的体质,增强体魄。因此,运用学生可接受的、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给予适度惩罚,无疑是两全齐美的体力惩罚。如对一个经常上课讲闲话,经多次柔性教育仍不能改正的学生,可以惩罚他在课外时间到运动场上去跑几圈,让他体验被强迫接受的滋味,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但在一些学校,教师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之一,如有班规规定:迟到早退,罚做值日生一周;考试最后三名,罚打扫班级卫生包干区一次;损坏公物,罚冲厕所三天……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劳动成了“惩罚”的代名词,让学生对劳动有了看法,劳动一词在他们看来也产生了歧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的是爱心;渡江任务要完成,必先找到桥和船――讲的是方法。博大的爱心加上灵活有用的方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出于爱的惩罚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不但是教师管理班级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劳动应该是教育中的必修课,而不是惩罚的代名词。

(作者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子弟学校)

上一篇:家长会的“四忌” 下一篇:青年教师的成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