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

时间:2022-09-02 09:42:28

大力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

摘 要:环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的大问题,也关系到教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并具有现代意识人才的问题。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势在必行,进行环境教育意义深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教育教学为载体,通过丰富多采的环境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校园、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巳引起全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而环境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需要人们长期不懈地努力。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青少年儿童的环境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新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牢固树立环境观念;二是通过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全社会重视环境问题;三是环境教育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良好品德。在小学加强环境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端正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科学素质

环境教育是智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德育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教育的深度、力度及取得的效果,关键在教师。目前在义务教育的教材体系中明确具体地规定了环境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端正思想,积极主动地开展环境教育。从人一生所接受教宵的年龄和时间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教育和学习各种基础知识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让他们接受环境教育,学习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可以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牢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念,获得基础的环保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长大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认真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教师对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所持的态度,及教学的方法和对环境知识掌握的程度,都制约着向学生们传播环境知识的深度。目前,多数小学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环境科学知识,由于自身所掌握知识的限制,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加强对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及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环境教宵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在教学环节中重视环保知识的“渗透”与“结合”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现状,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并未独立设课。因此,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渗透”和“结合”的办法来进行环境教育。要“渗透”“结合”,就必须在课程和教材中找到可以“渗透”和“结合”的内容,这样才能结备备门课程开展好环境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注意运用具体资料,联系乡土实际,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把环境教育纳入各科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寻找结合点。但是找到了结合点,讲课时只是照本宣科,泛泛地讲,也往往会使学生兴趣不浓、印象不深。因此,还必须结合一些具体资料及实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例如,小学科学教材中,有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境教育内容。只要教者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为载体,渗透环境教育,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有很多课文内容就是和环境有关系的,例如三年级学习《水》这一单元,使学生明白水净化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学习《纸》这一单元,教师就抓住切入点,让学生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浪费一吨纸,生产这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它有多大的生态效益?纸厂生产一吨纸,工人要花多少劳动,要向河里倾泄多少废水,这些废水对生态造成多大危害?算清了这笔账,学生不仅会养成爱惜纸张的习惯,而且受到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复杂的制约因素有一个辨证的认识,由此还可以对其他生态问题举一反三,收益将是多方面的。

另外,在讲环境知识时,还应联系乡土实际,使学生能有亲身的体会。例如,某个工厂排放废气污染了大气,排放废水污染了河流,使河水变浑,甚至变黑变臭,鱼虾死亡等。通过这些身边的实例,能使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激发他们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决心将来为改变家乡的环境状况做贡献。

2.在学生考核评价中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环境知识的重视

在学生考核评价中有适量的环境保护内容,不仅可使学生重视学习环境知识,而且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环境意识。特别是一些联系实际的考试题,既可紧扣学习的内容,又能应用所学的环境知识来认识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通过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运用直观的手段,从感性知识入手,可以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获得实际动手的能力,生动活泼,效果显著。

1.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为了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要了解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可选择森林覆盖率不同的两个地方,观察水土流失的状况,使学生对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一日了然,增强学生保护淼林、爱护植物的意识.

2.与少先队活动、班会相结合,开展有关“环境”主题活动

利用少先队活动、班会的时问,设置一些主题,如“绿化环境的好处”、“环境污染的危害”、“我们应如何保护环境”等等,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辩论,教师适时引导、总结,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在辩论中得以提高。

3.成立兴趣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小学生具有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成立兴趣活动小组,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通过做实验、实地监测、考察、记录等,有利于他们提高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有关问题向行政部门反映,或写成小,增强争当环境小卫士的责任感。

总之,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逐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觉悟,获得最基本的环保技能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探索其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