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挑战只是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2-09-02 09:37:54

人生就是一场艰辛而漫长的马拉松,最后一公里才是真正的挑战。

2015年10月份的首届长沙国际马拉松赛,我报名参加了10公里跑,因为平时最多跑过13公里。那天天气很好,15000多人同时涌向马路,气氛非常热烈,简直不是比赛,而是一场盛大的狂欢。非常顺利,我夹在兴奋的跑友中,在橘子洲头轻松地完成了10公里跑。

看着挑战马拉松的跑友沿着赛道继续前进,对马拉松的向往让我的心嘭地燃烧起来:挑战21公里半程马拉松,我已经完成了一半,为什么不跑完另一半呢?

然而,才迈开脚步,剩下的路程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前10公里,赛道平缓,没有什么坡度;后11公里从一个大陡坡开始,先是上橘子洲大桥,沿着潇湘大道再拐一个大坡上岳麓大道,一路几乎全是上坡路。

我尽量调整自己的节奏,有时不得不放缓脚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休整。令人感动的是,烈日下仍有不少人站在赛道旁,为我们这些不相识的人加油鼓劲。到20公里时,我已明显感觉使不上劲,似乎双腿不是自己的了。除了疲惫,饥饿也一阵阵地掩袭过来,让我猝不及防。这时,我才想起跑马拉松的人都会准备士力架等能量棒,而我只是临时起意,哪有准备?更要命的是,最后一公里还是上坡路!

疲惫,饥饿,腿打颤,这或许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跑步撞墙期。最后一公里,是没办法说放弃的,即使爬也要爬到终点!我蹒跚地挪动着双腿,想象着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想象着小鹿撒欢的蹄子,忘记了周边的人,忘记了跑步这件事,也忘记了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

没有欢呼,没有微笑,甚至没有表情,我平静地跑过半程马拉松的终点。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不管开始多么有雄心壮志,多么新鲜感十足,谁也无法料到路上会发生什么。真正的对手只是自己,真正的挑战只是最后一公里。只有战胜自己,撞破最后一公里的跑步墙,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马拉松。

在许多孩子眼里,世界是多么荒谬,对孩子指手画脚的家长,往往都是行动上的矮子,却又美其名曰“将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随着身心的逐渐成长,孩子只会对双重人格的家长和社会越来越叛逆,或者被迫扭曲成双重人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该怎么引导和教育孩子呢?我想不是靠铁拳和利齿,而是靠行动。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她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抱头痛哭,让人伤透脑筋。一件偶然的事情,让她发生了改变。

为了锻炼身体,当我计划晨跑时,她一脸不屑;当我腰酸腿痛狼狈不堪时,她偷笑不已;当我宣布要在两年内跑一次马拉松时,她更是哈哈大笑。我要用自己的意志,唤醒她的斗志。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我的跑步记录让她傻了眼,彻底心服口服。我向她描述自己的跑步经历,逗起她的兴趣,并成功地拉着她参加了一次迷你马拉松,让她亲身体验了跑步的坚持和收获。

很显然,这次迷你马拉松对她的成长影响至深。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好几次出现在她的作文里,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行为,经常和我们一起分享学习、运动中的乐趣。

做一个“监工”爸爸,很辛苦也很无趣;做一个“朋友”甚至“偶像”爸爸,真的很轻松很幸福!

这是写得非常不错的两篇文章,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小读者们应重点借鉴的地方。

子晴同学作文的语言非常形象生动,起笔就简洁而准确地交代了爸爸决定晨跑的原因,接下来就着力描写了爸爸刚开始跑步的“狼狈相”,如“只见老爸大口喘着粗气,拖着疲惫的双腿爬上楼,一进门就倒在沙发上,像一团烂泥”“他一挨到沙发就瘫倒了,嘴巴不停地哼哼,嘴角还不住地颤抖”,这些细节写得很有趣味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很能勾起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而接下来写和爸爸一起参加马拉松比赛,子晴更多的是用一些细节表现自己的狼狈,通过这种侧面描写突出了爸爸坚持跑步的毅力和恒心。

爸爸的文章,同样也是很好地运用细节描写的范文,由一开始的“轻松、兴奋”“我的心嘭地燃烧起来”,到“调整自己的节奏,有时不得不放缓脚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休整”“明显感觉使不上劲,似乎双腿不是自己的了”“蹒跚地挪动着双腿,想象着……”“没有欢呼,没有微笑,甚至没有表情”,在跑马拉松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细节来展示自己不同的状态。

很多同学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总干巴巴的,其实只要注意细节的刻画,作文就会生动、丰富起来。什么是细节?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富有内涵和表现力的细节,是让文章出彩的有效方法。怎样选择好的细节?这其实很像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时讲一件事情,认为有趣的、值得讲的、有说服力的地方自然就说得越详细越好,认为没味道的、不重要的就可以忽略。再回头去看看我们的同龄人子晴同学的作文选择的细节,是不是都和她要表达的主题相关呢?

最后要说的是,这是一对既敏于行又善于文的父女呢,点赞!

上一篇:牡丹皮苷/酚组分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保护... 下一篇:属于我们的“秘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