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就业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功用

时间:2022-09-02 09:22:03

浅析新就业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功用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纵观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实际上是面临着“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尴尬,这与医学生的“就业观”、“择业理念”不无关系。为有效地克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非理,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它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哲理名言曾激励了无数人们为理想、为人类幸福而无私地奋斗。然而时过境迁,在务实求利的大背景下,它是否同样能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细细品读,慢慢思量,也许我们的灵魂正期待这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对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青年学生们,现实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难题的重中之重。自2003年首届大学生扩招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舆论的焦点问题、“两会”的热议问题。2009年,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给本已“大雪纷飞”的大学生就业又添加了些许“霜冻”。莘莘学子由此产生无奈、失落、郁闷、烦躁、无所适从、自闭、自残等种种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在所难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自信就业和充分就业。纵观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实际上是面临着“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尴尬。医学属于特殊行业,就全国而言,还有大部分地区缺医少药,现阶段的人才供求只能是部分的饱和,局部的供过于求。医学生就业难与“区域就业”、“择业理念”不无关系。因此,针对这些现象,急需给学生们以切实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及时就业。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忧虑的:“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思想政治教育应责无旁贷地勇担起这光荣的使命,给漂泊在“择业”大海中的学子启明引航,助其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发挥

少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推崇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真谛的领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功能发挥的目的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具体运用,同样体现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

1.导向功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自主、多样,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维持现状和一般性满足,而是由竞争、开放、比较,催化、激发出强烈的发展欲望和追求期望。人们的发展既面临复杂、多样的选择,又面临风险的困扰,适应性、发展性都面临挑战。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正如此。大城市、大医院、高薪的诱惑,基层、小医院、创业的艰辛;大的门槛高,跨不进,基层条件差,不愿进。然而,下基层是新时期医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顺应时代要求,拓展自我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帮助学生预测社会、个人的发展趋势,掌握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选择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排除发展中的风险和干扰,减少发展的曲折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新解读。

2.保证功能。

保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医学生的就业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新医改政策为医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医疗相关行业,农村、乡镇卫生医院及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这不仅给广大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而且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保证功能,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医学人才需求形势,正确理解国家就业方针和医改政策,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避免离开社会空谈个人自身利益与发展,顺势而为,跟上国家政策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3.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促进或带动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是塑造新型合格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非认知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们牢固专业思想,坚定医德信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投身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马克思对年轻人的成长给予了如此的激励:“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4.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主要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催化的新事物,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用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不论是直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马克思认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医学执业资格的准入及其营业执照的申领限制了医学类毕业生刚毕业时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医学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医学毕业生的创业拓展了空间,如与生命、健康、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营销等自主创业机会。医学生要突破自身知识结构限制,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胆尝试。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科学评估自我,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需求,自觉调整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积极应对就业压力,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充分就业。

1.认清就业形势和掌握就业政策,积极参与就业。

就业形势是一定时期就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就业政策是国家调控人力资源配置的体现,是调控、约束、导向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基本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卫生人才出现饱和状态,而基层及不发达地区却很匮乏。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推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医疗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理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参与就业。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择业观是择业者在思想上对自己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就业观是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择业观和就业观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当前,受社会大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态较为复杂,就业观念呈多元化趋势。然而,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乡和区域差距,医疗职场的高需求,决定医学生的就业重心将下移。事实上,医学生就业观念保守,就业方向相对单一,渠道狭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学生调整择业目标,拓宽就业思路,拓展就业领域,敢于到医学相关行业工作,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件精神,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国防建设作贡献;积极参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3.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理性应对就业。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在现代社会,健康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在人才招聘或升学考研中,一些有远见的领导者,会将录用对象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上。对于医学生来讲,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自身,而且对今后面对患者处理各种复杂问题都是一种事前磨练。随着社会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生幸福。由于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学生在对未来的可以预见的就业竞争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都感到压力很大,信心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惶恐,甚至畏惧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自残自伤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及时了解、疏导,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适应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信、进取心和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其牢固树立起竞争的意识和挫折的意识,提高调节自我心理的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理性地应对就业问题,及时调整择业理想,促进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4.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做到诚信就业。

道德品质,亦称“品德”、“德性”,是从个人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医护从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诚实守信、讲究信誉是从业的基本素质,是医患和谐、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职业的选择同样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性,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意愿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随意签约、恶意违约或频繁跳槽等不良现象频频发生。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问题,加强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意识,不弄虚作假,信守承诺,恪守诚信就业,将有利于医学生顺利地找到理想岗位且实现职业稳定持续发展。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是毋庸置疑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就要求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反映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把握医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引导学生务实就业、勤奋创业,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李焕旭,董双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29.

[4]荆德刚.破解就业难题: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教育报,2006,3:22.

[5]沈延兵等.加强毕业生教育,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J].大学生就业,2005,8:28.

[6]何孟飞,杨秀军,曾献功.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19.

[7]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790.

[8]刘凌云,李强.试从医学生自身影响因素谈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9,6:8.

[9]陈烈平,郑锦焕,林修全.医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0:31.

上一篇:器乐教学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对音乐课程评价标准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