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绒山羊常见病的防治

时间:2022-09-02 08:43:43

圈养绒山羊常见病的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76-01

离石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西侧,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境内天然牧草丰茂,畜牧业发达,随着产业的调整转化,绒山羊产业发展日趋壮大,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圈养绒山羊好处很多,但近两年来因羔羊腹泻、流产等疾病的发生却给当地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就绒山羊几种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进行探讨,供大家借鉴。

1 羔羊痢疾

本病是由产气荚膜杆菌造成的急性毒血症,另外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及链球菌也可致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初生羔羊,表现为持续性下痢,俗称“拉稀”、“白痢”、“下血”,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

防治措施:加强防疫,在怀孕母羊临产前15~25日2次注射羔羊痢疾甲醛菌苗2~3毫升;病羊灌服0.3克土霉素和0.3克胃蛋白酶2次/日,或灌服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次硝酸铋、小苏打各0.2克,3次/日;氯霉素0.02~0.03克/公斤,肌注2次/日或3倍量灌服;脱水羔羊每天补液1~2次,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100毫升。

2 妊娠母羊流产

绒山羊舍饲后出现流产现象比较严重,高发羊群可达50%以上,特别是在早春,大部分都发生在妊娠后期。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舍饲母羊运动不足,从而造成怀孕母羊体质下降,而且舍饲后饲喂的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面,又没有添加多维素和微量元素,导致胎儿营养缺乏,造成流产。

防治措施:每天上午将羊群赶到舍外,保证适当运动,以增加羊只体质,促进胎儿发育,饲草应多样化,应添加胡萝卜等青绿饲料并补充微量元素和蛋白质饲料,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3 疥癣病

疥癣病俗称羊癞,是由疥螨虫引起的剧痒型皮肤病。羊只表现剧痒、皮炎、脱毛、脱绒、消瘦,重者死亡。

防治措施:经常保持羊舍卫生,干燥通风、阳光充足,剪毛后进行药浴。首先药浴池建设要科学合理。其次是配制药浴液。常用的药品有敌百虫,通常配成2%的水溶液或用300毫克/公斤浓度"植物杀灭毙",效果也很好。第三,在抓绒剪毛后7天,用2%的敌百虫溶液进行药浴。药浴前8小时停喂。一般在天暖、无风晴天的早晨进行,水温在20~30℃,气温在25℃以上。药浴前给羊饮足水,以免进入浴池后羊只吞饮药液而造成中毒。先浴健康羊,后浴有皮肤病的羊。对病羊或有外伤的羊和妊娠2个月以上的母羊,可暂时不药浴。公羊、母羊、羔羊分别药浴。药液的深度以浸没羊体为原则,入浴池时要鱼贯而入,浴后让羊只在滴流台停留一段时间,将身上的余液流下入池。然后赶到阴凉处休息1~2小时,并在附近放牧。如无药浴池,可用帆布包、大缸或桶药浴。药浴后的药液可喷洒在羊舍墙壁及用具上,能彻底消灭疥螨。

4 瘤胃臌气

瘤胃臌气又叫气胀。瘤胃臌气多是因为羊吃了易于发酵的饲料,采食露水草、霜冻草、雨水草或者嫩苜蓿、生大豆等易发酵饲料;或饲喂腐败发霉变质饲料等,在瘤胃细菌作用下,过度发酵,在瘤胃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同时,由于反刍和嗳气紊乱,气体在胃内滞留,使胃容积急剧增大,胃壁发生急性扩张。表现为反刍停止,左肷部急剧臌胀,用手指敲击发出鼓音。病羊呆立,拱背、向后看腹,心跳快,呼吸困难,结膜呈紫红色,、痉挛。如果不急救,能在半小时内窒息死亡。

防治措施:食盐30克,花生油90克,酒和食醋各40毫升,鱼石脂或松节油5~10毫升,加温水灌服;或福尔马林3毫升,加水100毫升灌服,如在放牧过程发现臌气,可用柳枝等横放在口内咀嚼,使其排气;臌气严重时可用套管针在体左侧的瘤胃处穿刺排气,之后在排气管中注入止酵剂。

5 羊口疮

该病由病毒引起,表现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痴。主要通过圈舍,用具或皮肤擦伤传播,呈群发性。

防治措施:定期防疫,每年3月或9月用口疮弱细胞冻干苗在每只羊口腔黏膜内注射0.2毫升;少用粗硬饲料,严防创伤感染,发现病羊及时隔离。圈舍和用具用2%火碱或10%生石灰或20%草木灰水消毒;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2%龙胆紫、碘甘油、5%青霉素、呋喃西林软膏等,1~2次/日。对重病者可采用虎杖10克、银花8克、水400毫升煎服,早晚1次,3毫升/公斤,连用4日。

总之,为保障圈养绒山羊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疫病危害,平时要注重科学饲养,加强管理,增加羊的体质,强化培训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总结养殖经验;要建立和完善防疫制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主要包括卫生消毒制度、免疫制度、用药制度、病死畜禽及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制度、杀虫制度、疫情报告制度等。

上一篇:关于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牛的疫病防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