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诗歌《错误》之词汇文体分析

时间:2022-09-02 08:43:15

郑愁予诗歌《错误》之词汇文体分析

摘要:郑愁予《错误》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词汇层面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其实期内在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展现文本的风格和特点,使读者更好地欣赏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错误;文本分析;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72-01

一、引言

一直以来,郑愁予的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身为现代派诗歌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在其众多的诗篇之中,《错误》是其广为流传的名篇之一。本文尝试从文体学的角度剖析其魅力所在。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文体分析是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了的语言特征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达到鉴赏的目的。里奇和肖特列出了可供分析的四大层次:词汇层、语法层、修辞层以及衔接和语境层。本文将从词汇层面对郑愁予的《错误》进行文体分析。

二、具体分析

(一)整体特点

1.本诗用词考究,较正式,但也不乏口语的活泼色彩。

以“跫”为例,字典里解释为脚踏地的声音,即脚步声,本诗却没有用“脚步声”而使用“跫音”,足见其用词的正式和考究。但是一组很口语的词 “哒哒的马蹄声”给整首诗增添了动感和活力。

2.以描述性词语为主。

例如,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等都是描述性的表达,描述性表达是指客观、实在的记录,把评论的权利交给读者,其产生的效果是读者有更多的自己的想法、能以自己的经历出发、从不同角度理解、把握整首诗。

3.选词介于大众型和专门化之间。

全诗中没有生僻、复杂的词,也没有特定的专有名词。但是,若想彻底的理解把握作者写这首诗想抒发的感情,还得很好的理解莲花、东风、柳絮、春帷等词在中国古典文化里的特殊意义。因为作者的古典文化功课做得很好,诗中也有很多文化意象,要想彻底读“懂”,还是得达到古典文化的“专”。

4.通过应用词语的内在含义和关联含义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在本诗中俯拾皆是。

例如,江南、等在季节里的容颜、莲花的开落、东风、柳絮、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小小的窗扉紧掩、美丽的错误、归人、过客等词从文化层面讲都不是“单一”。

(二)名词

全诗19个名词共出现了21次。结合上下文,这19个名词均是具体名词。江南、季节、容颜、莲花、开落、东风、三月、柳絮、心、城、青石、街道、跫音、春帷、窗扉、马蹄、归人和过客等18个名词较好理解。这里重点分析一下“错误”一词,通常而言,“错误”可算为用于指代事件的抽象名词。但在本诗 “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中,错误具体指代了“哒哒的马蹄声”,属抽象转具体,故应理解为具体名词。

(三)形容词

全诗8组形容词共出现了10次。由名词构成的有“季节里的”、“莲花的”、“三月的”、“青石的”共四组,由形容词构成的有“小小的”、“寂寞的”、“美丽的”共三组,由拟声词构成的有“哒哒的”一组。“青石的”形容街道的色彩,“季节里的”、“三月的”限定了“容颜”、“柳絮”和“春帷”范围,“莲花的”则表明“开落”的主体,以“小小的窗扉”和“小小的寂寞的城”来形容女子的“心”,显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坚定守望的信念。大有“小小的故事,小小的女人寂寞的心,小小的世界我遇见了你,小小的世界我丢了你”之韵味。

(四)动词

全诗共9个动词。都表达了重要的意思。既有动态动词也有静态动词。“走过”、“开落”、“不来”、“不飞”、“不响”、“不揭”等6个是动态动词,指行动,“等”、“向晚”和“紧掩”等3个是静态动词,指一种状态。除“等在”是及物动词外,其余的都是不及物动词。

(五)副词

全诗共2处使用状语。“打”相当于“从”,表明 “走过”的方向,但此处不用“从”而用“打”,就发音而言,“从”音为cong,“打”音为da,“打”更有节奏感,显出别样的轻盈、别样的美来。“在季节里的”表明的是“容颜”所处的位置,说明这位女子处在深闺,年年月月的等待心上人的归来,饱受思念的折磨。

三、结论

本文从词汇层面探讨了《错误》的文体特色。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选词的过程中诗人匠心独运,秉持诗歌语言的经济原则,挑选极富丰赡意蕴的经典意象词语,全诗没有赘词冗句,可谓字字珠玑,从而达到言尽意余、立象尽意的艺术效果。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我们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杰成.郑愁予”错误”的多元解读[J].中学语文.2008.(30).

上一篇:关于中国人自己的父亲节的设想 下一篇:对英美“新批评”理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