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您肩上的担子好重!

时间:2022-09-02 07:52:39

小学老师,您肩上的担子好重!

“太累了,心累,身体更累……已经不知道怎样才能当一个好老师……”小学教师李媛的这番话,道出了大多数小学教师的心声。记者经采访发现,小学教师面临着“生存重压”,心态失衡、身心俱疲者不在少数,叫累喊苦的潜台词是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质疑与茫然……

小学教师的非常生活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教师李媛每天的生活从早晨开始:6时30分起床做早餐;约7时10分,和六年级的儿子一起出门;7时30分之前,必须到达学校。

7时40分是师大附小学生的进校时间。李媛是班主任,必须站在操场上盯着班上学生完成晨练,有时还得参与进来。8时整,李媛开始上课、监督班级卫生、见缝插针批改作业……一直忙到中午12时05分,再监督学生放学排队,送出校门。回到家大约是12时40分,吃了饭13时,再抓紧时间把晚上要做的菜摘好洗好,大约13时30分,可以稍作休息;14时20分准时进校。

下午的课一直上到16时30分。师大附小学生人数较多,差生面比别的学校更大,需留校补课的学生每天不少于30人。补课通常要到18时或更晚。

回到家的李媛已经累得不想说话。

“有时候爱人、儿子要跟我谈点什么,我告诉他们,别说了,烦!”吃完饭已是晚上八九时。还得备课,写教案,上床的时间大约在23时,天天如此。

“还得应付班里的各种情况,得找学生、家长谈心……弦绷得紧紧的。累啊!”

李媛的状况还不是最“糟”的。不少学校年轻老师身兼双科,每周至少上课17节,中午还得照料家远回不去的学生就餐、午休。小学教师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严重透支,不少人早早落下颈椎炎、慢性咽炎、静脉曲张等职业病。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教师还得参加各种培训,完成课建。

“当老师确实是一种‘良心活’,”李媛说。教师必须尽一切可能奉献爱心和责任心。“我们不得不长期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

劳而无功?

小学教师大多抱怨“劳而无功”。

困惑首先来自课程改革。“实在找不到上课的感觉。教材太跳,没有‘重点’,没有‘突破口’,教师也把握不了。教学过程是比从前灵活了,但是这种创新让老师担心,因为考试仍以分数论成败;学生成绩经常起伏不定,分数低得可怜。我们的工夫难道全白费了?”昆明市先锋小学三年级的孙丽老师介绍,目前新教材灌输的素质教育与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间有着尖锐冲突,教师疲于奔命、无所适从。

小学教师最大的压力来自家长。现代家庭的年轻父母因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全部推给校方。一些家长透露,孩子大多交给老人,自己整天应付工作,根本没时间管孩子。一位做副食生意的李先生将孩子的生活起居交给高薪聘请的小保姆,教育方面则对学校产生了依赖:孩子交给学校就是希望学校管好、教好,就是希望老师承担更多责任。

“但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的事。仅靠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父母不能放弃教育子女的义务,推卸责任必然导致对学校教育期望值过高。”李媛认为,忙,不能成为逃避家庭教育的借口。教师们形象地开玩笑:现在的教育是5+2=0,即学生在学校经过5天教育养成的好习惯经过两天的家庭溺爱之后几乎完全消失,教师们的心血等于白费。但只要孩子出了一点差错,家长就会习惯性地归罪于老师,动辄跑到学校兴师问罪:你们是怎么教的?!

其次,“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激励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在悄然变异,教师们陷入深深的惶惑。

“现在的孩子说重了就受不了,一点小摩擦也要回家告诉父母,父母又跑到学校发难……你得把孩子捧在手心里。”春城小学的田芳老师认为,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激励几乎涵盖了教育的全部意义。然而,一味强调奖而忽略了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孩子的恶习如果不严加规范,将遗患无穷。于是教师们遭遇到了莫大困扰:如何掌握奖与罚的平衡?教师们对教育理念本身提出了质疑:中国推崇尊师重道,如果一味把学生捧得过高,是否有脱离传统、不切实际之嫌?这样的教育是否能使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现在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难以想像未来20年中,他们的心理能否承受更多生活中的挫折。”师大附小教师曾东风深感忧虑。

几大矛盾与困惑重叠交织,教师们对基础教育改革颇感疑虑:它是否切合中国国情?教师的艰辛努力是否会沦为无用的“折返跑”?

寻求突破

面对教师们的呼声,业内专家也深感忧虑――位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如果每天身心俱疲、心情恶劣,那么他们又如何教好学生呢?

昆明市教育科学院调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刘邦智剖析,造成教师之累的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第一,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全转变了从前的教育理念,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这对任何一个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教师在转型过程中疲于应付完全可以理解。”刘邦智认为,与此相关的评价体系已经在转变,比如昆明市推出了文化成绩+成长记录袋+激励性评语这样的评价方式,但事实是,在难以打破高考制度之前,任何对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价都没法落到实处,始终会遭到家长的责难,由此将使学校重新回到分数至上的评价轨道。但刘邦智坚信,“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和适应,老师们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其次,压力主要来自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合理。城区学校密集,新建小区却鲜有新建学校,这就造成家长拼命要把子女送往优秀学校的局面;以师大附小为例,占地7亩的学校已经塞进了3000多人。昆明市区学校每班学生额度平均在50人~60人,已经超出国家平均40人的上限;师大附小更是突破了每班70人,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外来人口的急剧膨胀也造成了政府及学校负担过重。

“现代教育赋予了‘尊师重教’新的内涵,教师必须适应时展需要,勇于承担责任。”但刘邦智也认为,目前造成教师各种困惑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993年国家规定教育经费将占全国GDP的4%,但截至去年,全国平均水平仅3%,而昆明只有1.5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准。教育投入如果仍然滞后,教学硬件得不到改善,教师待遇无法提高,任何教育理念都会变成空话。

昆明市教育局教改资深人士孙晖认为,减负有矫枉过正之嫌,且大多流于形式;素质教育理念并没有使教师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距离因材施教有相当距离。

在师大附小书记曾东风看来,义务教育阶段既然无法逃离高考“阴影”,素质教育也就难以落实,关键是义务教育太需要一种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它必须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髓,又不乏时代特色,“不能变来变去,现在的老师为什么累,就是因为教育理念、教材课本一直在变,让教师们无所适从。目前的教育一味照搬西方的多,传承汲取的少,结果可能丢掉传统,最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专家们呼吁,社会应该给义务教育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并以正确心态面对校园出现的微小“失误”,否则,老师们再累再苦,换来的很可能仍然是义务教育的原地踏步。

上一篇:国产动画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下一篇:药品降价为何成了“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