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背后的晋豫利益之争

时间:2022-06-17 11:12:03

云台山上的炮声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这就是云台山,以拥有6个“国字号”,而成为我国的“惟一”。

去年,云台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地质公园,再次使云台山声名远播。

然而,就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之前,云台山上的放炮炸石声,引起了景区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河南焦作市政府发出“要情摘报”,建议河南省建设厅“引起重视”。

“要情摘报”称,8月19日,山西省陵川县在云台山景区散发了大量“敬告游客”的传单。

传单上写着:“因施工需要,从2005年8月25日起,在血红沟、小寨沟、老潭沟山顶等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届时,根据施工条件对部分地段进行开山炸石,施工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为确保各位游客的人身安全,请你转告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这段时间内不要在云台山景区范围内游玩。否则,所造成后果概不负责。每天施工放炮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5点半,请谅解。”

这些传单在游客中造成了恐慌,云台山风景区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报告。

8月27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景区内有3万余名游客正在游玩。突然,在游客聚集的老潭沟、小寨沟上方响起放炮炸石的声音。据事后了解,当天上午11时35分,有人在小寨沟上方放了7炮,11时50分又在老潭沟上方放了10炮。每次炮声过后,就有大量石块落到云台山景区的主要景点内。“有碗口大的石块落入瀑布下面的水潭中,沟底旅游厕所附近还散落很多鸡蛋大小的石块。”老潭沟沟底照相经营户田忠、刻字经营户王顺利和多名工作人员证实。

事情发生后,景区管理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将惊慌失措的游客通过紧急通道进行疏离,未造成人员伤亡。

“要情摘报”说,经河南省修武县公安部门调查和山西省陵川县夺火乡外荒村村民反映,8月27日上午11时许的放炮炸石地点,分别是小寨沟西侧山峰顶和老潭沟瀑布源头,参与者是陵川县夺火乡政府工作人员和勤泉村书记张某及勤泉村、凤凰村村民,共有15人左右。

就在调查进行时,放炮炸石声在云台山再度响起。

8月31日上午11时许,陵川县有人再次在老潭沟和小寨沟上方放了20炮;9月14日下午3时许,又一次在以上两景点放了12炮,大量碗口大的落石砸到了沟底水潭、照相摊点以及回路入口和紧急通道旁边。

云台山景区认为,放炮炸石对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焦作市政府所发的“要情摘报”特别指出,今年8月12日,国务院委托国家建设部、民政部、水利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到云台山和山西省陵川县进行实地调查和协调,修武县进行了积极配合,表达了最大的诚意。但联合调查组刚一离开,就出现了上述事件,建议河南省建设厅“引起重视”。

据了解,联合调查组在山西调查期间,曾有一个这样的意见:修武县和陵川县之间的纠纷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人民群众内部利益冲突的问题,双方应从大局出发,本着互谦互让的原则,求大同,存小异,在两省协议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解决。

据了解,在调查组的主持下,河南修武县和陵川县双方还将举行更高层次的协调会议,直到问题的彻底解决,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

其实,云台山地界之争由来已久。

记者从修武县政府办公室给焦作市政府的一份报告中了解到,2004年3月14日,来自山西省陵川县的数十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建设小寨沟索道和大瀑布上游水坝进行前期规划测量,被河南修武县有关方面制止;3月18日,陵川县组织100多名工人、10余名身着迷彩服的保安人员,在老潭沟索道上站房附近修建楼房,在大瀑布上游排水建坝。

修武县认为,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景区正常的开发、旅游秩序”。

为何频频发生这些“不和谐”的事件?说来话长。

河南省修武县北部与山西省陵川县接壤,边界线长达48公里。1983年开始,修武县开始开发建设云台山风景区,从1983到1999年,双方一直和睦相处。在和谐环境中,修武县先后投资5亿多元,对云台山景区进行开发建设,使昔日的穷山僻岭,逐渐变成了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

1999年,山西省陵川县对云台山国家风景区部分区域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双方虽经多次协商、谈判,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最后,国家勘界办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属地管理”的原则,以民政部、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对山西、河南两省下发了《关于晋豫两省在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青天河水库段的行政区域界线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民发[2000]248号文),要求保持云台山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现状,维护云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完整性,景区规划区内所有的土地、山林、房屋、旅游设施等一切权属维持勘界前现状不变,景区内的一切开发行为要服从云台山风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民发[2000]248号文下发后,修武县集中精力加强景区开发,严格内部管理,强力宣传促销,使景区的开发水平、品位和档次以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

这时,山西省陵川县提出也要开发。

但是,河南修武县方面认为,山西省陵川县的做法,破坏了景区规划的完整性和管理的统一性。理由是,云台山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开发必须严格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其管理必须按照国家重点风景区、4A级风景区的要求实施。再就是,近年来云台山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云台山被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后,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许多投资商也慕名而来进行经贸洽谈。云台山不仅是修武、焦作的云台山,而且是河南、中国的云台山,代表的是河南全省乃至整个国家的形象。一句话,开发云台山,不能只考虑地方利益。

“邻居”的反思

山西晋城市一位旅游企业的负责人说,山西陵川和河南修武对云台山地界的确有不同的认识,但最根本的是旅游资源之争,出发点都是想借云台山的旅游资源,把当地经济搞上去。

“不过,只靠争资源,不可能会带动地方经济,关键是要把现有的资源开发到位。”这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认为,在旅游资源开发上,陵川人的确显得有点拘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的云台山开发被炒得火热,而当时与之相临的陵川夺火乡勤泉村还没有开发景区的意识,直到缆车开到了自家门口,他们才开始意识到了危机。后来,陵川县一直在追,在开发建设,但多年过去了,云台山焦作景区游客挤得进不了山,云台山陵川景区的游客依然是稀稀拉拉。

“风光秀美但交通状况差,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差。”这是游客对云台山陵川景区的评价。

9月20日,晋城市委机关报《太行日报》的一篇报道,引用了著名的旅游专家王连义教授的感慨:山西的旅游业现状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人才,四流的管理,五流的营销”。

记者注意到,山西晋城市政府网站对山西晋城和河南焦作、济源、修武县的旅游现状进行了如下比较:“晋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尚处于全面开发初期,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开发手段单一,特别是融资渠道少、开发力度弱,速度慢。而与之相毗邻的河南焦作、济源、修武县共有着许多旅游资源,许多资源的品位我们更占优势,但恰恰因为他们开发的力度大、时间早,而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现在,云台山景区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而相临的陵川王莽岭则很冷清。今年,和陵川相接壤的八里沟又掀起一轮强劲的冲击波,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最近,山西有媒体报道,晋城市是山西省的一个旅游资源大市,全市有1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多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太行山水旅游景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旅游资源大市,去年全年旅游直接收入仅3000万元,不及相邻的河南省焦作市一个景区的收入。

于是,山西旅游界有专家提出,“我们要学习人家的经验,不仅要看到竞争的一面,也要看到协作的一面,协作是竞争的基础,竞争是为了在更大层面上的协作。与其争执你的我的,不如借鸡生蛋,和气生财。”

其实,早在去年初,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就有了豫晋合作的思路。

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提出了“破除篱笆,打造金三角”的主张。

籍振芳说:“我们听说,焦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了两手抓:一手下大力气开发旅游资源整合,一手抓市场营销,如包机、开专列,因此,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屡屡获得轰动效应。河南和山西,山连山,水接水……特别令我们汗颜的是云台山旅游。它的主脉就在王莽岭所在地山西省陵川县境内,人文、历史传说以及太行山的雄奇险峻大部分都留在了山西,但我们没有好好地开发利用,结果‘龙头’没有摆起来,‘龙尾’先摆起来了,而且摆得很好。”

籍振芳的肺腑之言,成了破除“篱笆经济和山寨经济”的前奏。

河南老乡的“黄金构想”

一直主张破除“篱笆经济和山寨经济”,并提出豫晋联手,共同打造“晋(晋城)焦(焦作)洛(洛阳)旅游金三角”的,还有一位河南人李伟。

李伟是一位管理理论研究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2002年7月,他受邀出任山西皇城相府景区总经理。如今,他已是旅游界的资深人士。

李伟和河南修武县云台山风景管理局局长韩跃平有过接触和交流。李伟表明的观点是:云台山风景越美,吸引来的游客就越多,但随之也给景区接待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为,云台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严格限制人工建筑,解决游客的吃住就成了棘手问题。而山西晋城在云台山天瀑顶上已开工建设以休闲会议度假为内容的凤凰欢乐谷,可以解决云台山景区面临的压力。使之成为两地人共同的财富。

李伟说,双方的合作,使原本进入度假村的河南新乡和山西晋城两个入口,增加为包括云台山在内的3个入口,而且,云台山的游客进入量会令凤凰欢乐谷的投资很快见效。

李伟这样解释他的“黄金构想”:“景区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区划是政府的事情,而景区是以经营的成败论英雄。因此,对于我们景区而言,创造最好的产品,开发最大的市场是我们的职责,至于类似应该隶属于哪个地方的问题,应由政府去解决,政府也能够妥善解决,这不应该成为发展中需要争执的问题。”

李伟的另一个方案是,打造“晋焦洛旅游金三角”,构建“中原旅游极”。

“中原”始终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而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就是在今天,涵盖山西、河南、陕西3省在内的“中原”,依旧保留着华夏文明的原生态遗存,这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原”,代表着数百旅游资源的集合,如何将这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精髓的人文景点,将这一方水土或温婉或雄奇的山水风光,尽可能地纳入打造“中原旅游极”的宏伟实践中,从而使这一区域的景区齐步登上一个举世瞩目的平台,协调组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伟认为,在这一点上,“晋焦洛旅游金三角”不仅在产品推销上取得了预料中的效果,而且在各景区协调工作中,也走出了一条对未来打造“中原旅游极”具体工作具有启示意义的路子。“晋焦洛旅游金三角”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可能会遇到一些地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合理解决,对今后打造“中原旅游极”具有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价值。

从李伟的“黄金构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景区发展按照企业行为来运行的原则,尽可能地避免行政归属造成的矛盾。景区对自然资源应是最大化的合理利用,而不是占有。要尽可能地避免争执,多角度发现合作的可能,从景区发展实际出发,从合作优先的原则出发,创造最好的产品,开发最大的市场。

上一篇:平鲁区第三中学跨越式发展纪实 下一篇:发挥工商监管职能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