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发展之路

时间:2022-09-02 06:51:09

浅议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发展之路

摘要: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基本实施到位,分类改革之后,一部分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阻力,例如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缺乏创新,科研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等。公益一类科研院所要发展首先要做好自身定位,同时还需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扶持下,引进人才,打破传统,破解僵局,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公益一类科研院所 发展 人才 国家政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2011〕37号)的文件精神,截止2015年底,大部分省市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基本实行到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原来在一个体制大锅里共存共荣的事业单位如今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被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分类改革之初,很多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大多对社会及单位未来的发展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了进入体制的保险箱,大部分单位都选择被划入有财政供给保障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甚至一些具备公益二类条件的事业单位也要求被划分到公益一类。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些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发展开始遇到了一些阻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失去了发展动力和活力,这是有悖改革初衷的。

以公益一类的科研院所为例,这些科研院所本应该是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但近年来许多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能力逐年下滑,甚至多年不出科研成果。一些在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工作的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自己都感觉到是在混日子,单位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也不大。这种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无疑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败笔。

科研单位存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科研人员的数量、素质和能力。纵观我国大部分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的匮乏。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之所以将这些单位划入公益一类,主要是考虑到这些行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运营支出应由财政全额保证。由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其人员的薪资收入往往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以及资金预算进行发放,无法与个人或集体的实际劳动付出挂钩,难以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也对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困难。由于工资薪金的发放方式过于死板,缺乏竞争优势,这些科研院所逐渐失去了引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无法吸引到专业上的精英人才;而另一方面,原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又不断流失,使得这些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匮乏,科研能力下降,制约了单位的发展。同时,一些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工作人员都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既没有学历也没有能力,不仅缺乏科研创新能力,还阻碍单位的发展。没有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又没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专业的管理人才,这些科研院所想改革和创新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有财政全额供养,一些公益一类科研院所便安于现状,不求进取,造成管理混乱,人浮于事的状况,对社会的贡献非常有限,失去了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公益一类科研院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对公益一类科研院所而言,虽然今天生存不是问题,但如果不发展,明天可能就会坐以待毙。

公益一类科研院所首先要清楚自身的职能定位,其主要职能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公共职能水平。也就是说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能够体现国家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能力。当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在基础性科研及公共服务领域有许多惠及民生的创新成果时,政府可以通过优先采纳和使用这些成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服务大众,造福百姓就是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科研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所在。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职能定位,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就非常明确了。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目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无法与一些知名高校和高科技公司相比的,因此他们不需要走特别高精尖的研究道路,只要踏踏实实地扎根群众,扎根民生,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创新。也许这些科研创新成果无法与高科技的创新发现相媲美,但通过成果转化,只要能够改善民生,为大众带来方便和福利,或是对国家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贡献,这些科研院所就已经实现了存在的价值。当一个国家的政府管理能力越来越高效时,人民才会认可这个政府,行使政府职能的机构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反之,如果政府或这些职能机构都不作为,那么老百姓是不会愿意用纳税人的钱去供养他们的。

其次,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利用人才是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主席《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科研单位的任务就是要创新,没有人才,何谈创新?公益一类科研院所需要引进的人才不仅仅是科研人才,更需要管理人才,科研与管理的创新并举才能使公益一类科研院所持续良性发展。由于公益一类科研院所主要的资金来源都是财政资金且数额巨大,落后的管理必然加大财政资金运行的风险,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许多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对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特殊的要求,能不能胜任管理工作都无所谓,长期缺乏绩效考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得这些科研院所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大大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进展和积极性。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可以让每个流程和细节都高效流畅地进行,有效防范舞弊风险,保障单位的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公益一类科研院所要引进人才,一方面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负责人转变观念,认可人才、重视人才,实现人才的价值。首先,国家对公益一类院所引进人才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政策优惠。在保证人才为所在单位服务的约束基础上,不应对人才的补助和收入分配进行过于严格的限制,应当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满足人才自身经济价值需求的同时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这样才能提高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吸引人才的能力。其次,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应当转变思路,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打破传统,任人唯才、能者重用,而不是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充分发挥人才的竞争优势,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单位文化氛围。由于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性质是公益服务而非盈利,科研人员创新的价值体现无法市场化,政府应当对其创新成果给予单位及个人或团队精神和物质上的肯定和奖励,或者明确的允许此类单位设立奖励基金,用于肯定有作为的科研人员的价值。同时,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可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通过转化成果使科研创新人员提高收入,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然,对于公益一类的科研院所而言,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还是第一位的,不能忽视对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这也是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对其目标理想和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在科技活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果科研人员的行为活动不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约束,必然会造成科研结果的不合目的性,过程的不可控制性,以及科技负效应的大量涌现。科研人员从科研选题,科研方法的选择、科研过程乃至成果出现,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科研人员的道德责任。科研人员只有严格把好每一个关口,保证每一个环节符合伦理道德,其科研成果才会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公益一类科研院所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营造正确积极的单位文化环境,引导科研人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思考、预测、评估他们的科研活动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我国公益一类科研院所的发展前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落地有声,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斌.关于科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思考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

[2]吕春华.科技人员的道德规范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李政刚.“去行政化”背景下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与治理的新探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

上一篇:浅谈高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中小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