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灵活生成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02 05:53:15

精心预设 灵活生成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本文通过三个教学案例,阐述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灵活挖掘学生的动态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化学课堂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样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要灵活应变,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临时设计之中。

1 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调整

教学目标是课前预设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如果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有效点燃,预设的目标有时会显示出它的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调整预设目标,生成即时目标。

比如,有机化学教学中,乙烯的制备实验。演示实验中,我们把3体积的浓硫酸小心加入1体积的乙醇中,振荡后,插上温度计,小心加热。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来检验乙烯的生成,从而得出乙醇能和浓硫酸在加热至170℃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但细心的同学发现,浓硫酸与乙醇在加热过程中,液体由无色慢慢变成褐色了,而且越变越深,近乎黑色。有同学马上就举手提问为什么。面对学生的质疑,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分析,不予理睬,继续去强调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肯定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优秀品质,表扬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的氧化性。乙醇属于有机物,浓硫酸能使其脱水碳化,有碳生成,因而溶液颜色变深。然后碳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的乙烯气体中含有哪些杂质: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有水。其中二氧化硫的存在会影响乙烯的检验。如何一一除掉这些杂质而不影响乙烯的检验和收集。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温习了旧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学习思维得以优化。

2 预设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得以升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痛苦。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点拨,错误结论自然明了,学生印象也深刻了。在复习钠的性质时,我对学生提问:钠分别与水和盐酸溶液反应,何者更剧烈?很多学生会脱口而出:水。这个错误的回答源于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之所以太深刻,是因为所有的学生在高一时都观看了老师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甚至有很多学校的学生亲自做了这个实验。钠与水反应中,物质状态的变化、溶液颜色的变化、气体生成时伴有嘶嘶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印象极为深刻。而出于实验的安全性,我们又不能给学生演示盐酸与钠的反应。怎么办?我于是引导学生通过书写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析钠与水反应的实质。2Na+2H2O=2Na+ +2OH- +H2,启发学生OH-从何而来,学生说是水电离出来。那水电离出来的H+呢。钠在反应中失电子, H+在反应中得电子,变为H,两个H结合成H2。也就是说, 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H+反应,请问同学,在盐酸中H+浓度大,还是水中H+浓度大。到这,学生都知道,在盐酸中H+浓度大,所以,钠与盐酸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学生似乎焕然大悟了。我们还可以再提问,将2 mol的钠投入含1mol盐酸的溶液中,产生多少H2?按照常规思路,学生应该先判断钠和盐酸,何者有剩余,何者不足,以不足进行计算。但经过刚才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将钠投入盐酸中,钠先与盐酸反应,盐酸反应完之后,再与水反应。水肯定是足够的,所以,直接由2 mol的钠参与反应,得1mol H2。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思想不成熟的成长时期。这时学生对事物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简单的字面、现象表征而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其行为往往缺乏科学性。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要有很强的判断性和敏锐性,对学生知识上的偏差进行引导点拨,使课堂教学焕发精彩,使教学目标得以升华。

3 预设的环节可以在生成中灵活增减

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进行,不考虑课堂环境的变化,必然如死水微澜,沉闷不堪。我们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节外生枝的现象,及时应对,灵活处理,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还能促成生成,将这些意外和不确定性变为教学资源,从而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

在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教学中,按照预设,我给学生演示了【实验1】和【实验2】,分析了【实验2】(盐桥双液电池)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然后引导学生书写电极反应式。突然,有学生站起了,挺激动地说,在必修2书里,是将锌和铜用导线连接后,直接放入同一个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才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锌和硫酸铜溶液都不在一个烧杯中,怎么可以产生电流。不懂!他的表情丰富而生动,同学们忍不住哄堂大笑。但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我看得出有不少同学都很困惑。我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重新又组装了简易装置,即将锌和铜电极用导线连接再连接上电流表后,直接放入同一个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套装置的现象。学生说,太奇怪了,都有电流产生。我请同学再认真观察两组实验中电极上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细心的学生发现单液电池中的锌电极上有不少铜析出,而盐桥双液电池中,锌电极上几乎没有铜析出。为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两个装置都满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都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单液电池中,锌直接与硫酸铜溶液接触,锌与周围直接接触的铜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造成了能量的浪费。所以就能量的转化来说,盐桥双液电池,转化效率更高!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细心观察,热烈讨论,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且理清并巩固了电化学知识。当学生遇到今年广东的高考题33题的第3小题:“甲(盐桥双液电池)乙(单液电池)两种原电池中可更有效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其原因是 。”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精心预设高质量的教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灵活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肖丽华.“化学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3期

[2] 罗声杰.化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J].化学教学,2007,(12):1-2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谈 下一篇:浅谈创新班级管理方法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