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2-09-02 03:08:50

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分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到了深入进展,人们对居住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的宜居性建设,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宜居性,包含居住的环境和生态两方面问题,本文以吉林市为例,通过分析城市宜居化的影响因素,希望可以为城市的宜居化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宜居化 吉林市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62-01

一、城市生态宜居化建设的要求

宜居化这一概念是在本世纪初提出的,主要是把人的行为特征作为依据合理利用各类城市空间,通过人工与自然要素相结合的方式,将人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充分考虑如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创造出现代化的生态宜人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应该具有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基础设施完备以及就业形势好等特点[1],因此有些专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城市宜居化的衡量标准,通过构建宜居化的指标体系,从人均GDP、设施建设、绿化程度、空气质量等方面对城市的生态宜居程度进行评价。

二、吉林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现状

(一)仍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吉林市依据存在为了提升GDP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现象,从长远看,环境污染以及破坏生态的行为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2]现阶段,吉林市经济快速发展,老城区正处于改造阶段,因此建筑工地和施工车辆大量存在,许多地方尘土飞扬;工厂的数量伴随着经济发展也不断增多,污水废气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人们生活方面,垃圾处理的相关设施建设不齐全,分布区域不合理,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吉林市生态宜居化的进程。

(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吉林市没有建立健全生态宜居规划与建设的政策法规,阻碍了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导致城市宜居化建设得不到顺利开展。从政策方面看,吉林市缺乏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积极引导,没有具体的项目来支撑。从法律方面看,法律体系不够系统,在立法的理念、内容以及衔接有关法律法规几方面有不足。

(三)群众的参与意识不高

生态宜居城市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把人的行为特征作为建设的依据,因此需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目前吉林市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够强,尤其是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面,乱丢弃、不分类处理等种种问题,这些都为有关部门的垃圾处理工作造成了困难。

(四)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建设不够完善

循环经济模式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城市在清洁生产、回收利用资源等方面加强循环经济模式的尝试,吉林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在各个工矿企业中没有推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此外,吉林市的生态建设不完善,尽管在靠近山地河流区域绿化建设比较好,但是在工业区和居民区,存在经济用地侵占绿化用地的现象,影响城市的生态宜居建设。

三、吉林市生态宜居化建设的方案

(一)推进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

吉林市在生态绿化建设上应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以及各类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干扰,此外应对城市的绿化区域做好合理的布局,保证绿化工程在美化城市外观的同时起到净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要在维o市内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推广城市绿化工作的立体性,帮助城市维持生态平衡。

(二)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

城市生态宜居建设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要承认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第一,要明确居民的环境权,为群众参与城市生态宜居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第二,对环境资源相邻人的权益进行立法保护。[3]第三,要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盲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

(三)加强循环经济建设

首先应该对居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循环利用,应以小区为单位,对居民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充分利用可回收的废弃物。其次,对餐饮行业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支持鼓励相关企业的发展,帮助垃圾废弃物处理企业建立起与餐饮业和肥料企业间的循环链。第三,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对积极参与资源循环建设的企业进行奖励,对于不按规定处理垃圾的违规企业进行惩罚,促进企业通过权衡利益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四)合理利用已有的自然人文资源

吉林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丰富,拥有规模宏大的寺庙群。此外吉林市在地理位置上三面环山,自然景观优美,因此吉林市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有个性的旅游古城。政府须积极引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城市的生态宜居建设中把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出来。

四、结语

现阶段建立生态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有关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城市的生态宜居化进程,以人的行为特征为依据,使经济、生态和精神文明达到和谐状态,实现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帮助城市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冯琪.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智能城市,2017(2):213.

[2]陈伟劲,周祥胜,杨嘉.面向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态控制线规划[J].规划师,2015(6):133-138.

[3]肖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J].城市建筑,2013(2):10+12.

上一篇:“翻转课堂”在中职《酒水服务与调酒》课程教... 下一篇:选择:夫妻携手种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