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有效听课

时间:2022-09-02 01:58:39

【前言】浅淡有效听课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名教师在听课前不备课,不知道要上什么课。在糊里糊涂中把课听完,不能了解到执教者的意图,就不会有很多的收获。所以听课要有备而来。但是听课者要备什么呢?1:备教材。在上课前听课者要了解执教者要上什么课,事先了解,思考自己如果上这节课改怎么上,有没有创...

摘要:听课是一名教师成为专业化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虽然很多教师都明白听课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的听课,很多老师产生了迷茫。针对这个问题,本人提出了几个建议。

关键词:听课;欣赏;学生;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75-01

听课是指教师去听别的老师的课。有的人认为听课是一种浪费时间,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当一名教师学会听课,在听课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的突破与教学的水平的提高。但是如何学会有效听课,本人提出了几个建议。

一、听课要有备而来

一名教师在听课前不备课,不知道要上什么课。在糊里糊涂中把课听完,不能了解到执教者的意图,就不会有很多的收获。所以听课要有备而来。但是听课者要备什么呢?1:备教材。在上课前听课者要了解执教者要上什么课,事先了解,思考自己如果上这节课改怎么上,有没有创新的教学方式与这节课的重难点。当执教者上课时可以进行对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2:备学生。每一个班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基础不同,这时就要备学生。只有经历过备课,听课中才能进行比较,引发思考,产生认同或否定,为以后的研讨做准备,才能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听课要有欣赏的眼光

十全十美的课堂,是很少的,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任何教师在一节很难做到每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的。这时候听课者要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听,在听课中既要懂得找出不好的地方,加以改进,也要懂得好的地方进行学习。每一个教师都有他们的长处与短处,因此每一节课或多或少都有可取之处,当我们用一种欣赏,理解的心态去听课,就能听课中找出执教者的闪光点,从而加以吸收,改造。

三、听课在于“听”

听课要听出门道来,听课者不是旁观着,而是要参与到其中,与学生和执教者一起走进课堂。那么要真正的听好一节课,我们应该做到几点:1:听执教者的声音。执教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他的声音能体现他的思维与教学目的,他的声音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领学生到一个更高的阶梯。2:听学生的声音。要有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声音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体现执教者的课堂是否取得成功。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听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声音。听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找出他们的不足与闪光点。听学生的声音可以知道他们的思路,他们的学习情况。3:听执教者课后的声音。每个人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当我们与 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与分歧时。我们在课后可以和执教者一起讨论,在讨论中了解执教者的目的,找出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与创新处。通过听、思考慢慢的成长。

四、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当我们在课前做好准备时,可能对一个或多个问题很难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或没有想到更好的设计。这是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执教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当执教者的处理让学生能很快的掌握知识,我们这时候不妨记录下来,吸取执教者的教学,在模仿中悟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案。

五、学会跨学科听课

很多教师觉得听课只要听自己本学科的课就好了。其实不然,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不只要了解他本专业的知识,而是一种全面发展。当跨学科听课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不同,了解不同教师的上课风格而且还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兴趣,这些信息为教师在以后的备课中奠定一定的基石。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

六、学会听自己的课

很多的老师一般都听别人讲课,很难听到自己讲课。而在高校中作为一个师范生他们一般在练习讲课时都用一些设备把自己讲的课录下来,会去自己看自己的讲课视频。这个看似很单的听课其实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在一线的教师往往疏忽这一点。学会用手机,录音机,摄像机等设备把自己讲的课录下来,看着自己的录像可以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讲课时是否与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相同,学生的接受情况,自己的表达是否清晰,简单而易懂。对学生的讨论是否自己可以快速的捕抓得到。

学会听课,在听课中吸取老师们的经验,发现他们的不足与闪光点。对不足进行讨论并改正,对于闪光点学会吸取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听课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摸索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听课中慢慢的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国忠.听课最需要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搭建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信息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