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群体中的欺负行为

时间:2022-09-02 01:47:20

学校群体中的欺负行为

摘要:欺负行为是学校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行为,正处于社会性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欺负行为的经常发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会造成不良影响。而欺负行为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整合了前人的研究,从欺负行为发生的原因,及欺负行为的危害,最后对欺负行为的干预等方面进行总结,重点在欺负行为的干预上,希望学校群体中的欺负行为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关键词:欺负行为;欺负行为的特点;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欺负行为的干预

一、学校群体心理中的欺负行为

群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沟通个体和社会的桥梁。学校是一个大群体,它包含许多师生员工的各种小群体。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与教育,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还要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及规律,通过组织群体活动,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同时,借助对群体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学生个体在群体中的特有行为和心理状态。欺负是中小学中群体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学校欺负问题研究的主要开拓者Dan Olweus 教授认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负。[1]这里的学校指的是中小学。

二、学校群体心理中欺负行为的特点

欺负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众欺寡、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并且伴有重复发生的特点。从欺负行为的发生方式,把欺负行为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欺负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欺负,如打、抓、踢等;另一种是语言上的欺负,如辱骂、起外号、讽刺等。间接欺负得表现形式主要是借助第三方实施的欺负行为,如,背后说人坏话、散步谣言等等。从欺负行为发生的性别特征来看,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成为欺负者,也就是说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强的欺负他人的倾向,且男生易受直接欺负,女生易受间接欺负。从欺负行为主体的特点来看,欺负者大多脾气暴躁、易被激怒,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受欺负者通常比较内向,而且情绪不稳定。[2]

三、学校群体心理中欺负行为的危害

1.对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心理健康的危害

学校群体心理中的欺负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受欺负者来说,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挤,不断的受欺负使他们产生自我否定而导致自卑,如张文新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学校里受到排挤的学生往往比受到身体和言语欺负得学生的抑郁和孤独水平更高。[3]对欺负者而言,在认知上,他们对欺负行为持有认可和肯定的态度、不能移情并进而体会到受欺负者的痛苦;在行为上,他们缺乏恰当而有效的行为反应, 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在情绪上,欺负者易被激怒,对一般性外界刺激反应强烈,焦虑水平较高。[4]若欺负者的这些认知、情绪、行为上的表现被保持下来,很可能生成攻击人格。

2.对学校环境的危害

我国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宣扬的应该是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学校欺负行为的出现不仅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践踏,同时也伤害到被欺负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到学校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四、学校群体心理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欺负者不仅在生理上占据优势,在认知、价值观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同龄人的特征,如国外学者Lagerspetz K M J, Bjorkqvist K, Berts M,King E[5]的研究说到,那些经常欺负别人的儿童通常有一种盲目的“智力优越感”,具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这使欺负行为得以“现实化”。与此同时,受欺负者通常因为身体弱小或者某种生理缺陷而缺乏自尊和自信,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自卑、退缩,被同伴群体不喜欢。

2.家庭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欺负行为与家庭中的亲子互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张文新[6]在对学校欺负行为的研究上表明,欺负者家庭的总体特点是父母对儿童的控制性较强,亲子之间温情与亲和少,缺少交流,父母较多地使用身体暴力;而受欺负者家庭的特点的主要表现为亲子之间具有较亲密的情感联系,但缺少沟通,对子女过分保护,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更多属于矛盾型。父母以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孩子为他们提供了以攻击方式对待他人的榜样,冷漠的教养方式会促使孩子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对他人敌意性态度或意向。

3.学校因素

欺负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中,它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校园氛围。学校教师不了解欺负行为的危害性,不知道欺负行为的严重程度,随着教学年龄的增加,对这一行为麻木了,欺负行为被认为是同伴交往中的正常行为,使得欺负他人的行为没有受到纪律的约束。另外,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在学校中,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经常辱骂、讽刺学生,学生也会学会欺负他人。

五、学校群体心理中欺负行为的干预

欺负行为的引起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欺负行为的干预行动上是需要集体的努力。

1.校本干预

制定严格的学校规范,制定各种反欺负的规则并加强宣传,应该让学生监督身边的欺负现象,让反欺负观念深入学生心中,让学生学会制止和预防欺负行为的发生,如可以声明旁观者都有阻止欺负继续进行的责任。学校可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应对欺负行为的普遍性、严重性有清楚的意识,不纵容欺负行为的滋生,鼓励学生组成反欺负联盟,更多采取合作学习等方式,用实际行动遏制欺负行为的发生。可以发现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学生在受到欺负后,告诉教师的比例都是最低的,这是不利于欺负行为的干预的。发挥学校对欺负行为进行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这一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增强学生在校的安全感,让学生学会积极的交往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移情训练

让有欺负倾向的儿童阅读或观察有关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伤害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并让他们换位思考,让他们讨论受欺负者产生的感受,使这些欺负者儿童体会到被欺负时的痛苦,唤起他们的痛苦情绪,加深他们对欺负行为危害的认识,在心理上产生施行欺负行为的内疚感,以此来抑制自己的欺负行为。或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以游戏的形式使有欺负行为倾向的儿童扮演受欺负者让他们亲身体验被欺负者受到欺负时的内心恐惧、愤怒和无助的感觉。一位国外学者Feschbach设计了一套增强儿童情感反应能力的程序,包括“脸谱图”训练、“情境描绘”、“角色扮演”等方法,这些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3.协调好家庭内部的教育策略

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努力学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特别应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冲突时,处理冲突的方式,多向孩子灌输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处事原则,预防欺负他人或受欺负得可能性,欺负行为发生后应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必要时可采用分析性家庭治疗,这种治疗模式是以心理分析来了解家庭各成员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及亲子关系的发展,分析经常发生欺负行为(包括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深层心理,主要应该改善发生欺负行为的孩子与家庭中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情感上的表达、满足与欲望的处理,通过改善亲子关系来帮助其戒掉欺负行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参考文献

[1] 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Do.Oxford:Blackwell,1993.

[2] 李小玲,张文新,纪林芹.欺负者社会认知能力的理论述评[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4):22-25.

(上转第241页)

上一篇:“软制衡”视角下的美国霸权 下一篇:从人类的生存危机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