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全球农业“红海”

时间:2022-09-02 12:56:15

规避全球农业“红海”

以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粮食价格上涨为肇因,在各国食物和能源不安全感的双重驱动之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跨国土地争夺战,已持续了数年。

而与此同时,原先对海外农业投资持欢迎态度的巴西、阿根廷等国,亦在逐步收紧其土地买卖政策,由限制购买直至完全禁止买卖,其转身成为“全球粮油供应商”的意图,正在变得更加明显。

在可供应土地越来越少、争夺愈发激烈的情况之下,中国如何有技巧地拓宽其海外农业投资思路,避免陷入争地“红海”,已是燃眉之急。 全球抢地潮

2007年-2008年上半年,世界谷物和大豆的储备稍遇紧张,价格就翻了一番以上。由于食物价格上涨随处可见,一些出口国为抑制国内食物价格上涨开始限制谷物的出口量。

恐慌的进口国试图与出口国谈判达成长期谷物供应协议,但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很少能够成功。一夜之间,土地成为抢手货。

事实上,在维持食物的安全供应之外,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油价和不断加重的石油不安全感而鼓励生产和使用生物燃料的能源政策,也再度加剧了这一轮海外土地租赁及买卖的浪潮。因此,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在不断地增加海外土地租赁。

在这波浪潮当中,领头的沙特、韩国、印度等,或直接由政府实体,或通过国内的农业综合企业到国外购买或租赁土地。为了支持本国的企业到海外种田,印度政府已经特地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而韩国则公开表示,其海外屯田的数量要达到日本的水平。

此外,美国亦在这波浪潮当中逐渐向拉美转移其种植基地。像邦吉这样的大型公司,最近也在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

而许多大型的投资基金也在把农田纳入其投资组合。这些耕地基金1991年-2010年的投资回报率,大约是投资黄金或投资标普500股票指数的2倍及投资住房的7倍。

目前这场抢地浪潮的规模到底如何?目前最新的权威数据是世界银行在2010年9月首次、2011年1月更新的一份备受关注的报告: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有464个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购置项目。

在这464个项目中,其中只有203个项目的土地面积是已知的,而这些已知项目的面积合计便已达5670万公顷,比美国玉米和小麦加起来的种植面积还多。

这些土地交易项目的近一半,大约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比亚洲便宜得多。国际林业研究中心的相关报告称,三分之二的土地购置集中在七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加纳、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南苏丹和赞比亚。而位居第二的土地被购置地区则是东南亚,包括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和印尼。

出售或出租土地的国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多半是那些遭受慢性饥饿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和南苏丹,大规模的土地购置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此外,因为基础设施和政治等因素,这些项目最终获得成功,并不容易。 空间增与减

在全球的粮食供应版图上,如巴西、阿根廷等国可以成为粮食生产的“旧世界”,而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则可作为粮食生产的“新世界”。

巴西是个农业大国,有1.68亿公顷可耕地面积,目前仅开发了大约0.62亿公顷。早在1971年时,巴西政府就已经颁发法令,允许在巴西的外国居民以及被批准的在巴西营业的外国法人和外资占大股的合资企业在巴西获得土地不动产。

数年前,巴西还曾经专门发出公告,宣称欢迎各国到巴西买地租地,无论外资、独资或者合资,都给与优惠条件。巴西前总统卢拉2004年访问中国时,还专门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家到巴西买地、租地、发展农业”。

随着两国合作加深,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农产品的总额达到186.6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6.6%,巴西已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但是,随着巴西日益重视全球替代能源的巨大市场,它已经开始大力发展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战略。特别是世界粮食大幅度上涨之后,巴西在实际操作中开始紧急刹车,不再提向外租地或者售地。

2010年8月,巴西出台新的土地政策,主要包括:由外国人持股比例超过51%的公司拥有巴西土地面积不得超过50个莫都乐(因所处地理位置差异,一块莫都乐最小为5公顷,最大为110公顷)。而且这些土地只能用于其公司营业范围内的农业、牧业和工业项目;一家或多家公司在一个城市拥有的土地不能超过该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而到了2011年初,巴西政府又出台了新政,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以及外资控股的巴西企业购买或并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巴西企业。新政规定,今后不允许拥有土地的巴西企业将控股权转让给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资控股的巴西企业。

新政出台之后,巴西政府仍把中国当成其大豆等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地,由其向中国供应粮食。巴西政府设想的是,巴中合作或合资经营大豆种植农产,在当地建立榨油工厂,以后直接运豆油到中国。

世界粮仓有两个,除了美洲,另一个就是以乌克兰为代表的黑海沿岸。从均衡粮食进口结构上来看,中国应该加强与后者的联系。

乌克兰拥有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黑色土地,相当于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国家拥有黑土地的总和。前苏联时期,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的粮仓”,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历了十年衰退。其后国际粮价的暴涨给其带去了机会。2011年时,其全国粮食产量为5000多万吨,出口2000多万吨。

除了土地资源优势,乌克兰的农产品亦具有运费低、没有转基因等优势。假如基础设施能够完善的话,乌克兰的农业产量至少能再翻一番。

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西欧各大银行忙于从东欧撤出资本金以充实总部资产负债表的前提之下,能够带去资金的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乌克兰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乌克兰农业部签署了向其提供最多30亿美元贷款的谅解备忘录。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对投资乌克兰的态度还是观望为主。在乌克兰,土地也不能买卖,法律规定的租赁期限较短,都在5年-10年之间。不仅如此,各种规则变动频繁。乌克兰法律规定,在乌克兰注册的企业,法人必须是乌克兰人。 美国新机会

今年5月29日,日本第五大粮商丸红株式会社宣布以3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三大粮商Gavilon。

在提及购买原因时,丸红农产品部门主管冈田大介称,“因为中国将持续进口玉米,而北美将成为中国谷物需求的供应地,因此这就是Gavilon最吸引我们的地方。”

丸红是日本最大玉米及其他谷物贸易商,这次收购让丸红年度谷物交易量从2200万吨扩大至5500万吨,进入该行业“最大公司”之列。

针对这笔收购,“丸红收购Gavilon是一个战略举措,中国公司未参与是一个遗憾”。专注国际大宗农产品贸易咨询的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强表示。

但据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收购完成之前,亦有中国的一些企业对该公司表现出兴趣。但最终因为行动迟缓等原因,未能参与收购。

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市场上失掉收购机会。

“四五年前,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有个原属于佳吉的大豆出运码头到期转租。原本中国企业有机会拿下这个转租权的,一旦拿下,在十年之内,中国就可以从港口向产地逐渐建立起信息网络,并逐渐渗透到收购体系之中。”美国大豆协会中方首席代表张晓平称。

但最终,这个码头落到了日本全能谷物的手中。

张晓平表示,美国作为农业大国,目前并不是全部都被四大粮商控制,除了比较难以获得的土地资源,在物流、信息等多个方面,中国企业仍有机会参与重组。“而我们之前所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话语权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缓解。”张晓平说。

“迪布鲁斯让Gavilon收了,Gavilon让丸红收了,名字还是原先那个名字,只是后面的资本变了。”张晓平说,“风水轮流转,哪一个市场都不是铁板一块,而这都将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投资全球农业市场的机会。”

在参与收购国际粮食资源方面,总部设在香港的来宝集团曾有过成功案例。

该集团曾经是一家专业的船运公司,2000年前后,曾经作为国际粮食巨头的安德烈因为在俄罗斯债券的巨额亏损,不得不出手其在阿根廷及巴西的粮食收储运输业务。来宝集团将其收购后,在新加坡成立了来宝谷物,从此开始入门全球农业产业链。

上一篇:供需基本平衡 下一篇:日本粮食安全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