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摄天下二十四节气纪行之盘锦寒露

时间:2022-09-02 11:18:37

《二十四节气》在BTV纪实高清频道播出了大半年,摄制组一直沿着节气更替的路径在全国各地寻找具有标志性的景观。通过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一种对于中国传统生活的回归。经过半年多的拍摄,除了在摄影层面上一直在寻求突破,对这种微纪录片的模式也在进行探索。两分钟左右的片长让我们无法进行完整的叙事,而全部使用写意的手法又容易使人感到疲劳。为此,我们希望能够在《寒露》这部片子里能够找到一些突破点。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已渐入仲秋,既没有盛夏时的浓浓绿意,也没有深秋时的肃杀之气。我们选择了辽宁盘锦作为该片的主要拍摄地。 为了与初秋时的淡黄色调产生对比,我们在片中选择了红海滩较为浓烈的红色作为整个影片的主色调。在影片的结构上,我们决定使用拟人化的小故事引入节气的概念。寒露时节正是盘锦地区河蟹肥美之时,我们在片子中的前半部分主要是用来讲述一个捕捉河蟹的小故事。试图将观众带入节气的现实情境中,此时正是丰收的季节,捕蟹者充满了对收获的渴望,以及捕蟹时的种种未知所带来的刺激;而河蟹为求自保,也在拼命躲避着人类的追赶。这种人与蟹的博弈构成了仲秋时节的一幅田园画卷。我们将节气的物候特征元素(水稻、露珠、河蟹、颜色等)融入在整个情节之中,将画面控制在一个小的场景之内。通过小场景的情节铺陈,在结尾处释放最为震撼的大景画面,介绍节气的科普知识,使观众印象深刻。

我想,在实拍过程中,纪录片创作者可能都深有体会。不管前期的策划是多么的周详完备,未知的变数都能够打乱你所有的计划布局,当然,这也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吧。我们在前期的策划过程中对捕蟹这个过程的影调和节奏都做了一些设想,甚至做了基本的分镜。但是到了现场才发现,我们忽略了一个在当地捕蟹人看来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当地的稻田河蟹只能在夜里进行诱捕,这主要是利用了河蟹的趋光性以及稻田里的特殊环境。没有办法,临时改变原来的计划,准备拍一场夜戏了。由于是一个3人的小组外拍,我们只带了轻便的手持LED灯,照明设备非常有限。而机器只有一台佳能EOS 5DMark II单反,它在低照度下的画面表现相信很多朋友都非常了解,基本上感光度大于ISO 640所拍摄的低照画面都是没有办法接受的。经过小范围的商讨,我们决定放弃原来所设计的从稻田大景进入主题的拍摄计划,改用小景别,运用长焦或微距抓拍的形式来表现捕蟹过程。深夜的盘锦郊区漆黑一片,我们一行三人随着两位捕蟹人来到稻田深处,现场的拍摄环境比想象中还要糟糕一些。首先,捕蟹的地点很难找到架设机器的地方;第二,我们之前明显低估了螃蟹的移动速度,如果使用脚架拍摄的话,根本就来不及拍到合适的构图,更别提还要布光照明了。拍纪录片就是这样,更多的依靠的是随机应变的街头指挥,我们临时根据现场环境又制定了新的方案:首先让捕蟹人提前抓好10只左右的螃蟹,我们通过一个中景的镜头从稻田摇到地面,在摇拍的过程中让捕蟹人放掉事先抓好的螃蟹,螃蟹从左侧如画。这个叙事镜头比较关键,交待了河蟹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当然,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动物毕竟不是演员,不会有精准的走位。整个镜头拍摄了四五遍才达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效果。其实在这种纪录片的情节处理上和剧情片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是表现手法和拍摄手法的差别而已。在这样一个拟人化的小情节里依然有矛盾冲突,那就是河蟹和捕蟹人之间的博弈。河蟹挥舞蟹钳抵御外敌,而面对人类这样强大的对手却又显得无能为力。在这里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来表现螃蟹的动作,这样的镜头远距离用长焦拍摄显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我们使用了一直佳能的100mm微距镜头来刻画螃蟹的细节,整个过程都是手持拍摄,还好我们的螃蟹演员表现得非常配合。完成这组镜头的拍摄真的是感慨万千。我想,前期设备的便携化以及丰富的镜头组运作用,真的是极大拓宽了国内的纪录片从业者的视野。这样的镜头在传统摄像机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也不可能是一个诸如我们这样三四人的小团队所能操作的。

兴奋之余也看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灯光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从画面上来看,灯光在调节影调和对主体的造型刻画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觉得这更多的是经验问题。在野外拍摄过程中,环境等诸多条件的制约非常大。尤其是拍摄动物,他们不可能等着你布好光再走进你的镜头构图内,这种不断变化的拍摄过程真的需要整个团队都得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密切的配合度。而我们这次也是由于夜间野外拍摄经验的欠缺,灯光的运用上更多的是把被摄主体打亮保证拍到就好。事后想一想,其实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再做得细致一点的。比如拍摄蟹钳的镜头,如果再加一盏逆光勾出蟹钳的轮廓效果肯定更加理想。这些问题应该会随着拍摄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慢慢解决吧。

完成了夜景的拍摄,松了一大口气,剩下的空景拍摄相对就要容易很多了。我们来到了这次拍摄的主要目的地——红海滩。这是一个大片的碱蓬草所组成的湿地景观,放眼望去满目赤红,再配上芦苇丛银白色的点缀,正是我们在《寒露》这部影片中所需要的影调。佳能EOS 5DMark II这样的单反相机在这样的场景下拍摄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红海滩近看实际上是一根根排列很密集的碱蓬草,在这种环境下,摩尔纹,果冻效应等弊端都显现无疑。我们只能尽量在合适的构图下进行固定机位拍摄。当然,正如大家所知,佳能EOS 5DMark II拍摄的素材后期的调色空间也非常小,这也是我们这种规模很小的摄制组一直强调便携性所要付出的代价吧。

上一篇:《白鹿原》 下一篇:梅生行走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