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抉择,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

时间:2022-09-02 10:58:26

为爱抉择,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

中国传统观念一直强调父母、长辈的绝对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很多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学着和孩子做朋友。但,又有教育专家指出:“为人父母不能躲在‘关爱孩子’的借口背后,逃避为家庭生活做出选择,并承担重大责任。”那么,为人父母到底该是权威还是朋友呢?明察秋毫,游戏少年变身“小书虫”

蒋晚艳

儿子帅帅上初二那年,电视广告天天播送“自从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的广告词。很快,儿子班级中人手一台点读机,我也毫不犹豫地给他买了。可自从有了学习机,帅帅每天精神不好,成绩也下降了不少。我郁闷不已,问其他家长,才得知学习机里有音乐和游戏,有几个孩子拿着学习机玩游戏。帅帅的情况,倒是很符合这一点。

这坏习惯可得改。但帅帅正处青春期,敏感叛逆,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批评他,我得提高警惕,抓住蛛丝马迹。

晚上十点半,帅帅关灯睡觉,我故意把门虚掩,靠在门口听动静。屋内开始十分钟非常安静,不久,被窝传来OO@@的声音,门缝有一道白光闪过。为了让证据更足,我故意拖延片刻,清了清嗓子问:“睡了吗?”他倒回答得“睡意蒙胧”:“嗯,快了……”我推门而入,房间瞬间黑暗。我问帅帅:“学习机呢?”他还争辩:“在书架上。”黑暗里,我站在椅子上,伸着双臂在书架上摸索。许久,孩子终于忍不住了,从被窝里钻出来,说:“妈妈,我帮您拿!”

帅帅一站起来,学习机就掉在了床上,我很严厉地批评了他。最后,我们达成协议:学习机由我保管,他需要搜索题目再找我拿。

为了防止孩子再次走神,每个晚上,孩子在房间写作业,我就在客厅看书。一次看《商道》,我为书中“财富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语句感叹,写作业的儿子居然接过一句:“妈妈,这是主人公金起燮的人生态度,是‘财物平等如水,为人正直如秤’的意思。”

我有些惊讶,孩子天天埋头写作业,什么时候偷看课外书?我试探性地问了他几个书里的人物和事件,儿子居然说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

“这课外书你是什么时候看的?”我问。“写作业闷时看的。”孩子没抵赖。“要好好写作业哦!”我语重心长。“作业当然会好好写。”孩子回答得很是果断。

学习,不仅仅在课堂,看课外书也是学习的过程,事后,我再没刻板地盯孩子写作业,还心照不宣地给孩子的书架上塞些名著,比如《西游记》《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孩子的成长教育,大前提要尊重,但不能一味迁就,而孩子一旦作出正确的选择,父母要及时支持,因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父母监督。

误用尊重,孩子永远是孩子

迟蕊

我与老公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儿子天天的主人翁意识,很多事都愿意让小小年纪的他拿主意,比如去哪吃饭,上什么培训班等。在我和老公的悉心教导下,天天是很有想法的小男孩,行事从来不在调皮孩子的范畴。

可是,这天放学回来,上五年级的天天拒绝再去英语学习班,要改W画画,还振振有词:“我已经学会了英语,画画才是更帅的事。”

我一惊,学画画陶冶情操固然好,但为此放弃已经学习了两年的英语,作为家长,我们觉得可惜。我尝试引导天天:“天天,你英语学了这么久,放弃多可惜啊。”“我就喜欢画画,以后也要当画家。”天天坚持自己的想法。

看到我坚决反对,平时自由惯了的天天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伤害。他以不吃饭来对抗,我没办法,只能同意。上了画画培训班后,天天成绩逐步下滑,甚至有时候到了放学的时间点还不回家,满心焦虑的我决定去画画班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我悄悄来到画室,画室里有许多的学生,唯独没有天天的影子。我向一个女生打听:“同学,张乐天怎么没来?”“他应该去对面的游戏厅了,你去那边找找吧。”女生回答我。

我闻言心里咯噔一下,心急火燎地跑进游戏厅找了一圈,才发现坐在角落里的天天。怎么也料想不到,天天的坚持,原来竟是打探好地形,“策划”以学画的名义为打游戏作掩护。画室的老师曾试图联系我们,但天天总是找各种借口谎称身体不舒服。老师责问天天,他就摆出可怜兮兮的样子求饶,保证没有下一次,要么就说自己父母在外出差没工夫过来。久而久之,画室的孩子都知道这个小男生并不爱画画,只爱对面的游戏厅。老师分身乏术,也就不怎么管了。要不是这次我主动过来察看,天天还要这样“擅作主张”地疯玩下去。

我被气得不轻,可能怪孩子吗?有几个孩子自制力那么好能抵制游戏的诱惑呢?如果让宝贝们自己选,都会愿意无忧无虑地玩耍吧。只是我很委屈,本意是尊重孩子,希望他从小就懂得对自己负责,这样错了吗?

父母该是权威,给孩子内心安稳

嘉宾梁小桥

在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的问题上,很多父母误读了权威。他们认为在孩子面前使用权威,会破坏亲子关系,对孩子造成约束,不能够自由地生长。权威式教育容易限制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是一种束缚。这些父母主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发展,不批评不教育,如果孩子有了一点小毛病,会认为是天性使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然成熟会改变,不用担心。

这些家长甚至很多大事都要孩子做决定:“上哪一所小学?”“假期如何安排?”……他们期待着这样会培养出来一个心灵自在、创造力非凡、亲子关系融洽的小孩。其实,这仅仅是“听起来很美”。从一个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出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父母不能随便和孩子做朋友。家长是家庭的总舵手和护航人,还担负着对孩子的保护、抚育、教养、指导等重大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要在孩子不知道自己被保护的情况下去保护他们,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不要把一个孩子负担不了的责任推到他们头上。而且,对于那些额外获得了很多特权的孩子,他们看似自由的内心,却常常体验到不安。因为如果一个小孩常常感到自己的权利超越父母,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危险来临时,他缺乏力量的父母并没有能力来保护他。这种不安,常常导致那些被过度溺爱的孩子不断做出出格的行为。

理想型父母不仅需要对孩子有爱,还要有力量,只不过这份力量不是用来伤害孩子,而是保护孩子的。我们要承认孩子还小,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很多时候并没有正确判断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一味让孩子自由成长,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孩子成长中的某个很长的阶段,父母应该是权威,而不是只给建议的朋友。在孩子一次次挑战权威的时候,其实也需要权威型父母指明方向,给内心一个安稳。安全感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内心感觉。我们养一个孩子不是为了让他完全任性成长,而是让他成为更好的人,拥有更自在的生活。

上一篇:用“数学”理解古诗合适吗 下一篇:习作讲评课“介绍家乡风景名胜”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