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02 10:32:15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西酞普兰20mg/d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副反应和安全性的研究,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方法 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对患者入组时的基线值,治疗时第2、4、6周分别进行评分,以评定病情严重度及其变化和疗效,记录副反应和合并用药情况。结果 发现本组病例通过西酞普兰20mg/d6周治疗后,有57.7%临床痊愈,3.8%显效,32.7%有效,5.8%改善,其有效率达94.2%。52例患者在西酞普兰治疗中可出现恶心、头痛等副反应。服药治疗6周后大多数患者副反应基本消失。结论 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高效、耐受性好、副反应小、应用范围广的抗抑郁药,可作为一线抗抑郁药物使用。

【关键词】 西酞普兰;抑郁症;临床研究;汉密顿抑郁量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未来的几年中,抑郁症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二位导致残疾的疾病[1]。抑郁症可导致病人精神严重损害,使个人和社会的生产力和/或健康支出蒙受着巨大损失。为了解除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全世界的医学科学家对抗抑郁药经过不懈的努力,新型的抗抑郁药不断的涌现出来。自1989年西酞普兰在丹麦上市以来,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已超过75个国家,并成为欧美许多国家的首选用药。1998年在美国上市,是美国市场上成长最快的抗抑郁药。2002年9月西酞普兰才开始在中国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副反应和安全性,探讨最佳治疗方案,达到提高抑郁症患者治愈率的目的。现将我院2003年1月1日~2004年6月30日用西酞普兰20mg/d治疗符合研究条件的抑郁症患者52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必须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其入组标准:①年龄≥18岁;②符合CCMD-Ⅲ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2];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总分≥10分;④研究者认为患者的临床状态适合接受西酞普兰作为单一的抗抑郁治疗药物。排除标准:①有强烈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的患者;②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30天内使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中止观察的标准:①患者不能遵医嘱服药;②失访;③因疗效不佳,需中断用药者;④发生严重不良事件;⑤需要电休克治疗或换用、加用其它抗抑郁药;⑥在治疗期间转躁者。

结果有60例抑郁症患者符合上述条件,进行了西酞普兰治疗。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坚持6周治疗而脱落8例,实际完成本科研共5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为18~80岁,平均39.80±17.28岁。职业为工人17例,干部11例,学生10例,教师4例,个体户4例,农民、个体户各2例,护士、医生各1例;文化程度为小学3例,初中13例,高中17例,中专7例,大专4例,大学8例;婚姻情况为已婚27例,未婚18例,离异2例,丧偶5例;诊断为单相抑郁51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1例;抑郁发作次数为首次发作44例,2次8例;病程为1月~13年零2月,平均12.10±20.87月。本次病程为1~24月,平均5.21±3.87月。全部患者均无躯体疾病;在进行西酞普兰治疗30天之内未用抗抑郁药治疗37例,已用抗抑郁药治疗15例,其中用帕罗西汀(20mg/d)治疗7例,氟西汀(20~40mg/d)治疗4例,阿米替林(150~250mg/d)治疗4例,所已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均因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而换西酞普兰治疗,这些原使用的抗抑郁药均在使用西酞普兰时减量,并在2周后停完。此外在用西酞普兰治疗前有18例患者正在单用或与上述抗抑郁药联合服用苯二氮卓类药,其中用阿普唑仑8例、艾司唑仑6例、氯硝西泮4例。

1.2 研究方法 对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抑郁症患者每日早饭后用西酞普兰20mg/d进行冶疗,并在服在西酞普兰治疗前、治疗后的第2、4、6、周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进行评分,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好转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安全情况。在治疗中如合并电休克、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者视为中途脱落。在观察期结束时(第6周末)根据HAMD的评分减分率进行疗效判定。(减分率=(基线分-评定时分值)/基线分)具体标准为:显效:减分率≥75%;有效:50%≤减分率<75%;无效:减分率<25%;痊愈:HAMD≤7分。

2 结 果

2.1 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在用西酞普兰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周病情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抑郁症患者在用西酞普兰治疗前和治疗后HAMD变化情况(±s)

2.2 用西酞普兰治疗6周后疗效情况 痊愈:(HAMD≤7分)30例(57.7%);显效:(减分率≥75%)2例(3.8%);有效:(50%≤减分率<75%)17例(32.7%);改善:(25%≤减分率<50%)3例(5.8%)。

2.3 药物副反应 本组资料52在服西酞普兰治疗中出现恶心21例(40.4%),头痛9例(17.3%),嗜睡8例(15.4%),出汗增加3例(5.8%),口干3例(5.8%),厌食3例(5.8%),便秘2例(3.8%),疲乏2例(3.8%),头昏1例(1.9%)。上述药物副反应全部都出现在服西酞普兰治疗的第1~2周,症状轻,均可以耐受继续服药治疗,服药治疗4周后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服药治疗6周后大多数患者上述药物副反应基本消失。

3 讨 论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现象,包括抑郁、焦虑障碍和痴呆导致的行为问题,均与五羟色胺的神经传递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状况导致的严重损害,使个人和社会的生产力和/或健康支出蒙受着巨大损失。在老年人群中,抑郁症所导致的行为问题是老年人到专门机构就诊住院的首要原因[4]。

有关五羟色胺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的知识来源于对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SSRIs取代了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一线用药,其原因在于它们不仅具有与TCAs相似的疗效,同时具有相对较好的耐受性以及过量时较高的安全性。在SSRIs中,西酞普兰是最强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6],已经有大量临床对照研究证实它是一种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从本组研究资料可看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有如下特点。①起效快,服药2周后全部病例抑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②疗效高,从本组病例来看有57.7%临床痊愈,3.8%显效,32.7%有效,5.8%改善,其有效率达94.2%。③用药剂量不大,20mg/d对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效果。④对心血管无明显影响,本组中有2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西酞普兰药物后无冠心病病情加重,相反在抑郁情绪好转后冠心病的症状反而减轻。⑤副反应小,其抗胆碱能副作用轻,而无明显抗肾上腺素能、抗组织胺能和激活性的副作用。本组病例在服西酞普兰药物治疗的第1~2周时可出现轻度恶心(40.4%)、头痛(17.3%)、嗜睡(15.4%)、出汗增加(5.8%)、口干(5.8%)、厌食(5.8%)、便秘(3.8%)、疲乏(3.8%)和头昏(1.9%)药物副反应。这些药物副反应症状轻,均可以耐受而继续服药治疗,服药治疗4周后副反应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服药治疗6周后大多数患者药物副反应基本消失。⑥本组38.5%(20/52)的病例为50~80岁老人,在服西酞普兰药物治疗中除有少数患者有轻度恶心、头痛、嗜睡、口干、便秘、疲乏和头昏外均未发现其它药物副反应。这些药物副反应症状轻,均可以耐受而继续服药治疗。而且当抑郁情绪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减轻或消失后,患者的精神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未出现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等一些抗抑郁药所致尿储留、意识混浊、过度镇静和性低血压等,因此老年人使用西酞普兰是较安全的。⑦本组病例中有15例是在用帕罗西汀(7/15)、氟西汀(4/15)和阿米替林(4/15)疗效差或不能耐受的情况下换西酞普兰治疗,结果经过六周治疗后他们中有5例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3例改善,说明用其它抗抑郁药疗效差或不能耐受的抑郁症患者换西酞普兰治疗照样有效,而且还能耐受。⑧本组资料显示西酞普兰镇静作用弱,用药后对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患者病愈后能在继续服药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和学习;但失眠患者必须在最初治疗时晚上加服苯二氮卓类药才能尽快改善睡眠,当抑郁情绪明显好转后,睡眠得到改善,苯二氮卓类药可逐渐减量,有的患者最后停用苯二氮卓类药后睡眠仍正常。⑨首次发病者比复发疗效好,病程越短疗效越好。10应用抑郁症的范围广,从轻度到严重抑郁均可以应用。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高效、耐受性好、副反应小、应用范围广的抗抑郁药,可作为一线抗抑郁药物使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利培酮与氯氮平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 下一篇:幼儿教师的教育观与幼儿活动质量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