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间:2022-09-02 09:32:50

如何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而课堂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主阵地,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听讲、提高课堂质量,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心理认知等特点,活泼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爱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情绪不稳定,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合理利用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满谈谈如何根据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一、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参与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游戏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把课文当成剧本,要求学生在熟练课文的基础上,分组、分角色上台表演,演的好给予奖励。再如,在三年级习作课中,有一内容是要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事情,然后用文字加以描述。在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做一个掰手腕游戏,让台下的同学仔细观察,然后请学生说出所看、所听、所想、所感,回答不到位的再由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讲故事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听力技能

教师可将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教学,并寓教于乐,能使学生专注于故事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故事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更为直观的辅助手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脸上流露出来的丰富表情、各种眼神、得体的手势、自然的姿势、恰当的服饰道具、流利的语言、充满喜怒哀乐的激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等等,所有这一切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参与,配合教学,从而产生非凡的教学效果。讲故事教学,具体方法有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

(一)倾听故事,让学生感知语感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有的甚至能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说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且说得惟妙惟肖。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朗读故事,让学生强化语感

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有:一、情感朗读。朗读基调(主要语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深刻理解、领悟。二、有声朗读。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表演配音读、朗读比赛等方式,还可以采用韵句进行朗读。韵句是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和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三)表演故事,让学生提高语感

表演故事是对学生学习故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学生运用新语言进行流利表达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语音语言能力也就越强,语感也越好。

(四)创编故事,让学生升华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自己所学语言,教师在故事表演后,鼓励他们续编、改编故事,或创编新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

三、利用图片等实物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因此,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图片等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细致地观察得出结论。图片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可以是挂图、实物,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插图。例如,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这是作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写话的时候,要把握中心,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要求学生紧扣画面、合理联想,抓住重点,恰当的描述。再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之一《荷花》,里面配有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认识荷花的色美、形美、神美等特点,培养他们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很多实验证明,利用图片进行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感悟能力。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自然中、社会中去实践体会。社会自然实践,是一堂良好的课堂。社会是最好的学校,一切真知来自于实践。实践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付社会的能力。把生活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学生怎能不学得主动快乐!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生考场作文的审题能力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