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02 09:25:27

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为维护职业声誉,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一套基本的制度化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专业伦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中西,学者对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已明显突破教师职业道德的框架,研究越来越关注探讨某种具体教育活动中的伦理规范以及教师实践智慧的培养。

关键词:专业伦理 专业化 教师职业道德 规范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师专业伦理研究”(项目编号:2011C113)

随着社会对教师素质及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教师的专业伦理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世界范围内,这一课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1 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缘起

1.1 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

教师不是一般的社会成员,而是承担“教育”这一特殊社会职能的职业群体,因此他们不仅要遵守一般的社会伦理,也要履行由教育工作所派生出来的特殊伦理规范。教师专业伦理是应教师全面专业化的要求提出来的,所谓“专业伦理”,英文用“professionalethics”一词表示,中文翻译为“专业伦理”或“职业伦理”。一般认为专业伦理是“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订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一套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教师专业伦理”即是指教师为维护职业声誉,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一套基本的制度化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社会及其专业伦理性的集中表现。

专业伦理水平的情况已经成为衡量一种职业能否称得上专业的重要指标之一。1948年,美国教育协会颁布的专业八条标准中提出,专业是“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的;1956年,利伯曼提出的专业八项特征,明确了专业是“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1984年,曾荣光在对“专业”的核心特质进行规定时,突出强调专业人员要“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要“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并且这种服务必须“公正不偏”。因此,教师若要成为专业人员,已不再是仅仅为了生计的单独个体,而是按照一定的专业伦理标准进行活动进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在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专业伦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兴起

教师是人类一项古老的职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对这一职业的伦理道德要求,并且对师德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没有把教师职业看做是一门职业,所以师德建设停留在一般个人道德层面。在20世纪之前的欧美主要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对教师的职业伦理研究属于非系统阶段。学者们主要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教师的品质与人格,如卡他斯和韦帕斯调查访问教师、家长、行政人员、教育学教授等人群,概括优秀教师现有或应有的25项职业品质和行为特征,作为改进师资训练课程的依据。有的研究对成功教师与失败教师的显著品德进行比较;还有的研究是分析教师的品质与教学成功的相关度。这些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试图挖掘教师应具备职业特质。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的职业。“这个专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用共同的责任感。”以此为契机,欧美等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为适应专业化时代对教师伦理的新要求,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2 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现状

2.1 西方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等国关于有关教师伦理的思考在视角上不断丰富,形成了哲学分析、经验探究与案例反思并行的格局,涌现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代表性成果,如里奇的《教育专业伦理》、斯特赖克和索尔蒂斯的《教学伦理》、斯科特的《教师专业主义的道德基础》、卡尔的《专业主义与教学伦理》。里奇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测验,首先,要遵守把学生作为“人”来尊重的原则;其次,要避免用可能导致给学生贴带贬义的标签、羞辱学生、嘲弄学生之类的方式来进行测验;第三,要体现真实性,反对舞弊,保护正直诚实的学生,公正无私地对待学生;第四尊重学生的隐私。斯特赖克和索尔蒂斯讨论了有关教学的伦理问题和规范,采用案例讨论的方式对“教学的道德困惑”、“惩罚与程序公正”、“精神自由”、“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的争论,分别提供有关教学的道德分歧和事实材料。

西方学者对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已明显突破教师职业道德的框架,研究越来越关注探讨某种具体教育活动中的伦理矛盾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伦理规范,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伦理意识、澄清教育活动中的道德争论,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原则思路。研究的方法受认知心理学思潮的影响,后来也吸收了现象学的方法思想和概念心理学的理论,主要采用访谈法、实证法和叙事法。现在,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在国外已经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形成了相当的研究规模。

2.2 我国的研究

“教师专业伦理”一词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等词语一起混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1988年由王正平主编,国内九所高等师范院校合作编写的《教育伦理学》明确提出:“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师道德的学问。”把教育伦理学界定为研究教师职业劳动领域内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科学。这种观点多年一直被人们所接受。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认为把伦理学研究缩小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涵盖教育领域中的全部伦理问题。有学者从宏观的方法论层面和微观的具体伦理规范层面对我国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研究,指出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诸多问题:规范强调身份伦理,未充分考虑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够彰显行业的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专业或职业的特殊伦理规范;另一方面,规范注重经验模式,未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从广大教师道德修养的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尊重教师的道德权利,而是制订形而上的条条框框,难以付诸实施,难以以此为依据对教师进行道德评价。另有学者在详细研究了我国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文后指出,我国传统师德规范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制订缺乏深入的研究,条文表述较为原则;二是职业特征把握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没有处理好教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许多教育学者立足本国语境,主张从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伦理”观念转移。“引导传统师德向教师专业化时代的专业伦理过渡。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这种转移不仅是国际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是走出我国传统师德困境的内在要求。如传统师德的维护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个体自觉,在目标上多强调教师的理想人格或个人修养,在要求上显得比较粗糙、抽象或一般,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专业的独特性。为了实现这种转移,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策略,例如:确立“专业”和“服务”的观念,促进专业伦理规范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健全教师专业伦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教师专业伦理的培训。与西方相比,这些研究不限于描述事实或解释问题,更多地是以明晰的价值立场和直接的策略陈述,试图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提供方向。是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一大“特色”。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还比较个体化、零碎,还没有形成体系。美国为适应专业化时代对教师伦理的新要求,全国教育协会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在《规范》的结构和陈述方式上作了重大调整,于1975年正式颁布。至此,《全国教育协会准则》渐趋完善,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这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伦理理论提供了范本。

3 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师伦理研究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进入一个全新而快速发展的时期。

当代教师伦理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取向:规范取向旨在追求学校道德目的的达成,以教师为道德主体,重在规约教师的教育行为;专业取向旨在遵循专业主义的要求,以教师为专业主体,重在改善教师的专业品质,实践取向旨在寻求对技术主义的超越,以教师为实践主体,重在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三种研究取向相互交错,为建立一种整合的教师伦理研究范式提供了可能性。

在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建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显得尤为必要。经验型教师仅凭职业道德来约束,相对带有被动受制约性;而专业型教师须通过专业伦理规范来导引,体现出教师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作为一种专业的伦理要求,不同于普通职业道德规范,应当从专业角度出发,加强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从而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精神。制订并实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有利于维护教师的师德形象,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有利于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从而确保其独立地、高效地开展专业工作。但是仅仅有专业规范是不够的,毕竟规范只能提供有限的条款,在面对复杂多变具有无限可能的教育情境,教师仍需进行适时、适地的专业伦理判断。而且专业伦理规范中的种种戒律无法穷尽规范所有的专业行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德行伦理”,指出专业人员可以透过专业工作,养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实现专业理想,进而达成个人能力的卓越与良好关系的两全。

总的说来,无论中西,专业取向的研究不再泛泛地讨论教师伦理问题,而是将教育(或教学)视为“专业工作”,将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关注教师专业的特性及其伦理要求,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地位。是否拥有一套成熟的教师专业伦理,既关涉到学生教育权益的保障,也影响到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形象的维持。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部门、教师团体及其他社会群体,都试图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伦理准则指导和约束教师的专业活动,再者就是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建设教师伦理课程和活动提升教师的德行伦理。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

[3]沈清松.伦理学理论与专业伦理教育[J].通识教育季刊,1996

上一篇:区域连片园本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