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2 08:53:37

浅析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每一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思维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相反,不良的情境将会掏甚至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设法创设良好的情境,加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设计;思维

一、精心设计导言,创设承前启后情境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导言之重要。教师精心设计导言,既复习旧知识又要引出新问题。

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气孔”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空心菜放入水中,往叶柄中吹气,会发现有气泡从叶片表面产生,且上下表面气泡数量明显不同,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气孔”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二、设置悬念,创设学生积极探求的情境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三、层层设问,创设思维情境

在生物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内容的疑点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去想,通过启发、分析、比较、综合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该问题的关键,对此可提出如下问题:

(一)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是否已经复制?

(二)复制了为何观察不到?

(三)什么叫四分体?

(四)四分体个数与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有何关系?

(五)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有何区别?

(六)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等。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为虎添翼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

四、通过实验和教具,创设直观情境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验性,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通过实验和教具创设直观情境,帮助学生思维。如组织学生参观动植物标本和模型展览;给校园植物挂牌;开放生物实验室,并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每学期举行一次实验操作竞赛。结合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学习教具,等等。通过这些直观教学活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五、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分析:

(一)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

(二)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

(三)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

(四)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

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之,良好的情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勤于钻研和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议语文学习中预习方法 下一篇: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