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教学中针对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引导

时间:2022-09-02 08:28:08

建筑教学中针对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引导

摘要:

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是人对空间最根本的需求,建筑空间设计中,作为建筑师不仅要关注空间,更要关注空间中人的行为,因此良好的行为空间设计也是我们每一个建筑师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建筑基础教学当中,建筑空间与使用者行为的关联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使用者的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成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行为;建筑空间,建筑基础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随之而来的建筑空间也越来越多样化、功能越来越复杂。这一变化使得建筑师们感困惑,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面对的功能太多,各种建筑空间功能复杂,又不像传统的建筑有经验可循,往往无所遵从,设计师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而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建筑功能种类和建筑场地现状,建筑师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体验,但只要在设计中把握使用者的行为特点,设计的难度就会迎刃而解。

在建筑教学中,空间和形式是传统教学的必修课程,但学生埋头于形式的研究和空间的组织中,满足于大学生活的象牙塔中,对生活和周边人群的行为毫不关心,这也势必导致将来从业过程中对纷繁复杂的建筑功能手足无措。因此,现在的高等建筑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使用者的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引导,旨在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能灵活的面对将来的复杂功能空间。

行为在教学中的意义

人是环境的设计者,这种设计的实现取决于人类的行为需求。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会通过各种建筑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人类的这种行为需求与其所生活的地理气候条件、文化特征、生活习俗等因素密不可分。设计师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人类的行为需求与个人行为,营造的建筑空间环境才会满足、呼应人的行为需求,才是真正令人愉快的空间。

同时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建筑空间同样地影响着人类行为,而这种影响的实现是建筑空间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支持,即当建筑空间内必然要发生某种行为时,建筑空间的界面和其提供的环境气氛使得这种行为发生得比较顺利。如果我们可以分析人们对这种支持的接受程度,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拒绝或放弃设计师为其提供的这种支持,就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些结论来指导建筑设计,改善建筑空间,使其尽量成为人们欣然接受的空间。

在空间的教学过程中,把场地、环境、行为及空间组织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培养学生设计前期的观察、分析、认知的能力,是实现设计空间与行为良好互动的基础。教学中,为了得到更好的建筑空间,即让人们很容易地做自己想做、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必去做自己不必要、不愿意做的事情,设计中应该以人的行为模式为蓝本进行设计。仔细研究分析关注个人行为的建筑空间,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人性化的,同时也是令人满意的环境。

2. 教学方式的探索

2.1 行为与空间的基本关联

行为建筑学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学者“海姆塞斯”于1977年提出的,强调以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并试图建立符合行为规律的理性设计程序和定量化的设计方法,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由行为产生空间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试图建立行为和空间的关系。

首先,人的身体与空间形态有一个基本场的关联。也就是人对空间感知的原型。圆形体现人为自己寻求庇护的天性,就像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方形具有方位感可以标示出各方位,其方位与人体的十字轴结构相对应,相较圆形能使人感知到方位,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轴线、中点,地位的差别。既然,圆形体现了对身体的庇护,方形与人体结构相吻合。身体对空间感知场是方和圆的整合。这一结构前方空间较多,后方与左右较窄,这是由身体前方感知较敏锐,其余相对较弱决定的。

这一概念掌握是简单、基本的,但设计过程中,了解这一身体场是完成空间细节安排的基础。比如了解到空间的形态对人基本感知的影响,能够对比出简单空间形态与复杂空间形态的组合对行为引导的差异。从更直观的角度,一个室内空间的家具应该如何摆布。在学生没意识到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时,这种设计大都追随形式美感的需求,家具的样式美观、新奇,但使用的方便不加以考虑。一旦掌握这一概念,在一个室内空间中,靠墙的空间、中间的空间、接近门的空间就会在学生脑中形成不同的空间性质,才能合理的完成空间划分。

2.2 行为模式的了解

在掌握空间与行为的基本关联的基础上,对使用者基本行为的调研了解十分必要。这取决于是否能够科学、有效的总结出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大体模式。比如在普通公共建筑中,行为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包括:a.秩序模式:秩序模式就是对所需设施进行预测和对使用者人数进行估算的静态解析模式,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是一系列过程的集合;b.流动模式:流动模式反映的是人在空间两地之间的流动行为。不同的时间里人的行为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模式不仅表现的是人的空间位移的变化,而且表现出行为过程中时间上的变化;c.分布模式:按照时间的顺序对某一区域人们的行为进行连续的观察,并选出一个个片断,对人们所处的位置和进行的活动给予记录,就是分布模式。这些基本模式的正确总结决定了空间的构架和功能是否能合理排布。

针对更具体的行为模式,需要学生在设计前期对场地和使用人群进行细致的调研和观察,并将调研的结论经过抽象的图示表达,与建筑空间的形态对应起来。这里涉及到设计前期的分析和图示的训练,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能力之一,此处不做累述。

2.3 行为与空间介面

在建筑设计细化的过程中,建筑的基本元素和界面对行为的影响是微妙的,例如:墙――行为空间不可置疑的分割手段。墙的特点就是一道屏障,阻止人

的行进,划分出内外空间。墙还有坚固耐久的特点,不容易毁坏,有相当的

防御能力。墙也是最有效划分行为空间的方法之一,它具有很多的优点,它很难逾越而且具有隔绝声音、遮挡视线等优点。当然墙作为行为空间界限的隔离方法之一,有时也是一定的装饰性作用。例如在一些私家园林和四合院里的照壁,迫使行为发生改变,同时遮挡视线,不会一览无余。

在对行为引导的基础上,这里把空间要素大致分为三种:a.实体界限要素对人的行为影响――实体界限要素主要是指室内各种墙体,门和窗户等建筑构件。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墙体,实体要素的影响是长久并明确的,门引导人进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窗则可以引导视线交流。b.虚体界限要素对人的行为影响――虚体界限要素主要是指玻璃墙体、半围合的隔断等。虚体要素的影响是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的重点,半隔断的空间,透明性的空间,这些虚体的要素大大丰富了空间的表现力,也在行为的角度上有了更复杂的启发。c.室内半固定特征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室内半固定特征因素主要指家具,绿化等一些非建筑元素。半固定要素的影响是可以较任意改变的,但同样是重要的。桌椅及隔断的摆放方向及高矮设置,能很大程度的改变空间的性质,从而改变使用者的行为。

3. 教学重点的初探

在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环节中,空间的认知和基本的设计能力是重点内容,而空间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起空间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行为需求来解决空间功能问题。寻找能承载特定行为活动的空间,一方面是在解决空间“尺寸”的问题,也就是要让空间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空间有足够的大小承载特定功能,形成基本空间;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则是需要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度”,形成不同的空间氛围以及有一定感性色彩的情感空间。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内部空间与外部场地的衔接和引导,人的行为不止发生在建筑室内,接近建筑,观察建筑,进入建筑,一系列的行为都与环境场地密不可分,因此空间要素除了在尺度上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也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组织起一系列有效并合理的使用者行为。

参考书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上一篇: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高层建筑的防雷的探讨